一、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免疫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鸭、鹅、鸡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血中病毒含量少,不是主要传染源。在流行区,动物中猪的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蚊虫感染病毒后可携带病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患者以10岁以下幼儿为主,其中2~6岁幼儿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
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
初期(病程第1~3天)起病急,体温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现象,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症状。
极期(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重者可达3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迷、定向力障碍等,神志不清最早可见于病程第1~2天,但多见于第3~8天。
3、惊厥或抽搐: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见于病程的第2~5天,先是面部、眼肌、口唇小抽搐,随后肢体呈阵挛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面色紫绀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5、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互相影响,其中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恢复期:极期过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精神症状逐日好转,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吞咽困难等恢复期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
后遗症期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
五、防控措施
1、开展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疫苗能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疫苗的接种应在乙脑开始流行前一个月完成。
2、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蚊虫的孳生地,减少蚊虫数量。
3、夏秋季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六、护理措施
1、高热护理:绝对卧床休息,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但要避免对流风。
2、饮食护理: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发热时,以清淡流食为主,多喝水。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临床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特征,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寄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玩具、手等经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
6个月至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以上。
四、临床表现
髓灰质炎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病程大致分为五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咽喉肿痛、恶心、腹痛等。症状多轻微,一般持续1~4天。
瘫痪前期:通常于起病后3~10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前可有肌力减弱,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恢复期:瘫痪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从肢体远端肌群先恢复,轻型病例1~3个月内可基本恢复,重者需6~8个月或更久才能恢复。
后遗症期:因神经组织严重受损,形成瘫痪和肌肉萎缩,1~2年仍不能恢复则为后遗症,并导致肢体或躯干畸形等。
五、防控措施
1、口服小儿麻痹糖丸,2个月~7岁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未服糖丸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3、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3~6周。
六、护理措施
1、勤给患儿翻身变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2、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0℃左右。
3、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4、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以利痰液引流。
5、轻手法被动牵伸关节,防止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