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晨间活动,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时间:2018-12-14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幼儿在户外进行适当的身体运动,不仅能有效锻炼身体,而且能直接受到日光和新鲜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刺激,这对于幼儿骨骼的发育以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健康尤为重要。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通常是以集体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为主,其组织性、目的性较强,但很难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户外晨间体育活动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它能充分考虑和兼顾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
晨间活动开展是否有效,良好的活动环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环境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某种程度上,环境就代表着教育的轨迹,它意味着一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积极的体育活动环境和活动空间,是幼儿园课程设置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然而,仔细了解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园在晨间活动中存在活动质量不高、器械设置不科学、活动缺乏自主性等问题,且很多幼儿园的晨间活动未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本文尝试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幼儿园晨间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园晨间活动的共性问题
1. 活动质量不高,随意性大,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指导。
幼儿入园进入晨间活动场地后,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活动较为随意。这时教师往往因忙于晨间接待和部分家长的咨询,忽视了对幼儿的指导,造成幼儿活动中没有目的性,参与积极性不够,因而起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2. 符合幼儿体能发展要求的器械不是。
幼儿园的晨间运动器材主要有成品、自制的小型体育器械及一些替代品等等。但是,这些器械与幼儿体能发展的要求、参加活动的幼儿数量不匹配,导致了幼儿不能按照自己身体发展的需求进行恰当、足够的活动。
3. 活动内容由教师选定,活动场地局限,幼儿缺乏自主性。
晨间活动虽然是幼儿自主进行,但出于秩序和安全的考虑,教师会指定一个活动范围,不让幼儿过于分散,尤其对一些动作灵敏、活动量大的幼儿,教师因为怕出事会把他们紧紧拢在身边,规定锻炼内容,幼儿只能被动参与一些不感兴趣的锻炼内容。这导致幼儿的活动受到严重阻碍,自主性不够。
二、各年龄段幼儿晨间活动特点分析
幼儿园晨间活动是自主性的体育活动,是一种开放、低结构的活动,采用的是间接控制的方式。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活动的观察者以及幼儿活动中的伙伴而存在,幼儿有机会自我决定、自我选择,他们可以选择体育活动的伙伴、材料、内容方法等,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来内化教育影响。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活动特点:
小班幼儿由于身体动作的发展还不够协调,动作技能掌握不够,因此对体育游戏的参与很不自信,尤其对器械的使用、玩法的掌握、游戏场地的认识,都需要成人的引导与帮助。
相比之下,中班幼儿开始对外界事物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兴趣也容易转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受自身情绪的影响变化频繁,缺乏活动的持久性。
大班幼儿的活动能力日益加强,活动兴趣也愈加广泛,运动模仿欲望以及身体活动能力都大大增强。他们有创造的愿望,有与同伴合作游戏的需求。他们还希望在锻炼中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他们期待竞赛和挑战,但缺乏对规则的理解,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导致其不同的发展需求,教师在创设晨间活动环境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创设适合幼儿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晨间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1. 创设适宜的游戏化活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情境对幼儿的学习活动的意义毋庸置疑,它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快速地进入活动状态,通过活动中投入、专注的操作,获得经验的生长。晨间体育活动往往材料众多,且环境嘈杂,对于注意时间短、注意分配能力差的学前幼儿来说,高控制、强调纪律的活动方式不适合,但放任不管也会影响晨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此时,创设适宜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晨间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运用故事、游戏、音乐等形式,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运动特点,让情境既有趣,又有一点挑战,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比如在给游戏活动命名时,教师可采用拟人手法,让幼儿以角色身份进入游戏。如小班幼儿的“小海狮顶球”(跳跃)、“小乌龟运粮”(爬)、“飞舞的小蝴蝶”(四散跑);中班幼儿的“投进小花伞”(投准)、“赶小鸭”(拨球)、“脚蹬罐”(蹬)、“走过沼泽地”(障碍走);大班幼儿的“投篮高手”(上肢运动)、“小小解放军”(匍匐爬)、“大嘴怪娃娃”(投准)等等。
2. 开发器械功能,让活动更有趣、多样。
器械是幼儿园体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体育活动关系密切。器械可以引发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愿望与构想,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器械引起的操作方法越多,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高,得到的身心锻炼也就越全面。
(1)小型器械。
小型运动器械是晨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它因功能丰富、轻巧便捷而广泛存在于幼儿园中。教师需要根据器材的不同作用和幼儿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投放器械,并注意专项训练。针对小班,可提供一些动作要求不高、造型极具吸引力的器材,如:“小动物我喂你吃” “彩色小球” “彩色飞盘” “拖拖瓶” “动物小推车” “玩具小汽车”等。器材的数量要多,各种器材尽量做到人手一件,因为小班幼儿特别爱模仿,看到别人的器材好玩,自己也想玩,充足的数量可以避免同伴间的争抢,进而避免幼儿的情绪和活动质量受到影响。
(2)常见器械新玩法。
对于幼儿园的一些常见器械,如球、圈、绳、垫子、沙包等,在幼儿熟悉其功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后,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一物多玩,发现新的玩法。如毽子除了踢还可以作为障碍物;圈除了用来跳,还可以开发出“套圈” “钻圈” “绕圈”等一系列新颖的玩法;垫子除了可以平放进行各种垫上动作外,还可以交叉相叠形成山坡状,进行翻爬、跳等动作练习。教师可用暗示启发或共同参与的引导方式,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幼儿在活动中玩法越玩越多,兴趣越玩越高,思路越玩越广,自信心越玩越强。
(3)自制小型器械。
自制小器械的材料大多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有的可以由师生共同制作,更能激起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同时还易于实现年龄的层次化。比如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用纸棒与纸球搭配开展“赶小猪”的游戏;将海绵垫与布球结合开展“小海豚顶球”的游戏等。中、大班幼儿需要更多自我尝试、发现、调整的机会,因而器材最好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且具有多功能性,能够开发幼儿的潜能,引发幼儿探究。比如用可乐瓶做的“击剑面具”,用易拉罐捆绑或连接成串而成的“梅花桩”,用家用电器包装箱做成的“山洞” “坦克车”等。这些活动材料安全、有趣且实用,可以吸引幼儿锻炼各方面的动作。
3. 创设和谐心理环境,发挥幼儿主体功能。
(1)材料提供差异化,鼓励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在设计、组织晨间体育游戏时,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从幼儿的个体经验和个体差异出发,对动作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围绕同一活动内容,教师可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难易不同的玩法以及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幼儿有选择的机会,从而达到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小班体育游戏“能干的袋鼠宝宝”,需要幼儿用双脚连续行进跳,这是小班跳跃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锻炼下肢弹跳力和动作协调性。为了让不同的幼儿都能有所发展,教师提供的供“袋鼠宝宝”运送的物体在触感和重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比较毛糙、易于固定的报纸球和小动物毛绒玩具,也有光滑的小球和塑料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不同的物体,练习双脚起跳和落地的动作。同时,幼儿在运送不同材质的物体中,也可以积累相关的经验。
(2)活动规则相对宽松,给予幼儿挑战信心。
不同于集体教学,晨间体育活动首先重视活动过程中的愉快体验和自主探索。因此,晨间活动的规则相对应较为宽松,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多次尝试。如中班晨间活动“小兔种花籽”,活动中幼儿以“小兔子”角色去“种花”,不限定距离标准,不要求统一动作,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距离,用平抛或投掷的方法进行游戏,因此幼儿很乐意参与活动,并能够在自信中主动提高难度,不断挑战自己。
(3)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态度,感染幼儿的参与状态。
教师的情绪态度也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晨间活动中,教师应当是积极、活泼、充满朝气的。在体育活动开展前,我们应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出现在孩子面前,穿上最适合运动的服装,动作有力到位,做孩子的玩伴,用自己的活力带动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如组织小班幼儿玩“钻山洞”游戏时,如果教师放下姿态,带幼儿一起钻进矮小又狭长的“地龙”里,幼儿会很开心地跟着老师一起游戏。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师幼关系,在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晨间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创设一个幼儿感兴趣、能促进幼儿坚持性发展的游戏环境,还要为幼儿创设适宜、安全、轻松、和谐的环境。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晨间活动,可以让幼儿变模仿学习为探索学习,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获得更多自主运动的空间,真正体验到快乐运动。鼓励幼儿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这对培养幼儿坚持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愉快的一天将随着精神饱满的晨间活动拉开序幕。我们坚信,让幼儿每天坚持参加晨间体育锻炼,让运动成为终身兴趣,让锻炼成为一生的习惯,“健康第一”的思想将得到真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