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小班幼儿挑食行为
时间:2019-04-04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小班幼儿挑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其成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幼儿教师应如何引导孩子改掉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呢?家长又应该注意些什么,从源头上避免幼儿出现挑食行为呢?
挑食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对其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现在,有的家长溺爱孩子,甚至以喂食为主,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无法独立进食,并对进食产生排斥心理。也有的家长总是顺着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的就不吃,导致孩子养成了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案例
楠楠,3岁,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有很严重的挑食现象。中午,我们给小朋友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面对鸡腿和青菜,小朋友们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只有楠楠盯着碗,拨弄着衣角,一口也不吃。“楠楠,快吃啊。”楠楠看着我不动。“那老师喂你。”楠楠还是不动,小嘴紧闭,最后才轻轻地说:“老师,我只吃白饭。”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盛了碗白饭给他,结果楠楠很快就吃完了。我们持续对楠楠进行了两周的观察,发现他几乎每天如此,一看到菜就摇头:“我不要,我只吃白饭。”
二、原因分析
针对楠楠的情况,老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家访,综合平时的观察,我们发现造成楠楠挑食习惯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祖辈家长的溺爱
第一次家访时,我们看到这样一幕:楠楠边吃饭边玩玩具,爷爷奶奶端着饭菜在一旁等着,楠楠高兴了就跑过来吃一口。殊不知,这样的进食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二)零食摄入过量
家访中我们还发现,楠楠的零食很多,因为没有好好吃饭,孩子很容易感到饥饿。于是,爸爸妈妈给楠楠准备了各种零食,生怕孩子饿着。
(三)孩子自我中心意识严重
家长的一味迁就,使楠楠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爱吃饭,饿了就吃零食,父母听之任之。久而久之,楠楠便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想吃什么就一定要吃到,不想吃的东西怎么样都不会吃。在幼儿园也是如此,每天中午的饭菜楠楠看都不看,更别说吃了。
因此,要想改掉楠楠的不良饮食习惯,不仅需要家长的注意,幼儿园老师也应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用餐习惯。
(四)幼儿活动量过小,体力消耗过少
适量的运动会消耗幼儿体力,使幼儿产生饥饿感,增强幼儿进食的欲望。楠楠是个不喜欢运动的孩子,身体的协调性也比较差,是班里为数不多的不会拍球的孩子之一。没有运动量的消耗,到了饭点,楠楠也就很难有强烈的饥饿感,看什么都不想吃,闻什么都不香。因此,当务之急是引导楠楠多参与体育运动。
三、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应如何帮助幼儿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呢?
(一)感恩教育
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组织了“香喷喷的饭菜哪里来”活动。通过带领孩子观看食堂工作人员择菜叶、洗菜、做点心的过程,让幼儿了解到每天吃的饭菜都是怎么来的,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食物。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大部分幼儿都能够在活动后爱惜饭菜;楠楠也开始尝试吃蔬菜,尽管不多,但对他而言,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二)多途径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
儿歌引导,激发孩子“吃”的兴趣。在日常活动中,用有趣的儿歌来激发幼儿“吃”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儿歌《三明治》时,我们准备了面包和火腿,并与幼儿一边唱儿歌,一边制作三明治。做好后,我特意拿给楠楠品尝,楠楠试探性地咬了一口,然后说:“好吃!”小朋友们羡慕地看着他,楠楠高兴极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给孩子讲《吃早餐》《粗脖子与海带》等故事,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虽然楠楠现在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些食物,但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排斥情绪。
动手制作,让幼儿爱上各种食物。利用自己动手制作食物等幼儿喜欢的形式,帮助幼儿改变对个别食物的看法。比如,在“包饺子”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一起择菜叶、洗菜、制作饺子馅等,让孩子接触、认识、了解饺子的制作过程。在品尝饺子的时候,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吃。针对一些不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蔬菜,比如黄瓜,我们会将其切成几个小段,连接起来,制作成“小火车”,通过视觉上的刺激,提高孩子进食的欲望。
区域游戏,提高孩子进餐的积极性。在一些区域游戏中,我有意让楠楠担任“厨师”的角色,让他在“配菜”的过程中了解各种食物;然后,转换角色充当“顾客”,对“厨师”的劳动成果进行点评;等等。
愉快进餐,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就餐氛围。幼儿从快乐地游戏到安静地就餐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因此,餐前可以给幼儿听一听优美的轻音乐,营造愉快、宽松的就餐气氛。我们为每一道菜取一个生动的菜名,再形象地告诉孩子这些菜对人体的益处,让幼儿看一看菜的颜色,闻一闻菜的香味,再尝一尝菜的味道。
(三)采用个别引导与教育的方式
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的幼儿科学进餐。比如,针对挑食现象比较严重的楠楠,我们每天都会督促他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多做游戏。这样,有了足够的运动量,既能增强体质,又增进了楠楠的食欲。同时,在用餐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保教结合应“重情轻理”的原则,通过关注、支持、理解和示范,让他在一种无压力的状态下进餐。比如,我发现楠楠不喜欢吃菜,但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饭都会很自豪。于是,我一开始时会少盛点菜在他的碗里,并鼓励他来添菜。每次添菜,楠楠都很高兴,进食的欲望也增强了,挑食的现象逐步得到了改善。
(四)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认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最有效的方法。
奖励性质的评选活动。我们会通过开展一些奖励性质的评选活动,来鼓励幼儿积极进餐。比如,“文明进餐员”评选活动。教师先将规则告诉幼儿,吃饭积极的孩子,他的照片会被贴在墙上,成为当天的“文明进餐员”。通过这类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进餐积极性,还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楠楠也很努力地向“文明进餐员”迈进,开始尝试吃红烧肉、鸡腿等。
榜样示范法。同伴是强化物,可以作为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比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青菜,作为老师,我让那些爱吃青菜的孩子告诉大家吃青菜的好处,利用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其他幼儿。
(五)加强家园联系、合作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和论坛向家长们宣传了幼儿膳食营养的相关知识,鼓励家长经常向孩子介绍蔬菜、水果的种类,让孩子了解其营养价值,并经常和孩子交流挑食、偏食的危害;带孩子一起去菜场,让孩子帮忙挑选食物,使幼儿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的辛苦;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饭,使其意识到每一顿饭都来之不易,好好吃饭是对劳动者最大的尊敬。当然,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习惯。
四、效果呈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引导,楠楠的挑食行为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排斥吃菜,再也不说“老师,我只吃白饭”了;同时,楠楠的饭量也在逐渐增加。班级里其他孩子在楠楠的影响下,挑食、偏食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每次吃完午饭,孩子们都会大声地告诉我:“老师,我今天的饭菜都吃完了!”
教育是一种学问,让孩子快乐进餐是一门艺术。针对幼儿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教师应多动脑、勤思考,为孩子营造轻松的进餐环境,采用多种方式科学、正确地加以引导;同时加强家园合作,达成家园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