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值得警惕的师幼对话,来看看中奖没?
时间:2019-06-20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1、安慰情绪:标签式的“被勇敢”“被长大”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老师想着要去安慰一下孩子的情绪,常常会这样说:
“你已经是长大了,大孩子不能哭哦,老师相信你最勇敢了!”
“再哭鼻子,老师就不爱他/她了。”
“都说好不哭了,怎么还哭,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
老师安慰孩子的动机是好的,可是当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言语间和行动上的目的是制止孩子哭泣,不允许孩子哭。老师试图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或者通过“以爱之名”“威逼利诱”来让孩子停止哭闹,而没有考虑到孩子当下的需要,应该是情绪或情感的共鸣和认同。孩子的事无小事,教师对孩子行为的回应,应该始终坚持以情感支持优先,问题解决在后的原则。
2、处理冲突:不对事,只针对人
一个小朋友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说“坐得不漂亮。”老师却对这位小朋友说:“那你想想你的坐姿漂不漂亮?如果不漂亮我们就改正。”
在设置了人数限制在4个人的厨房游戏区中,小朋友过来跟老师说:“厨房有5个人。”老师问:“那怎么办呢?谁是最后一个插进区卡的呢?”
在帮助孩子处理矛盾冲突中,很多老师们都知道要提高孩子的冲突解决能力,提升孩子的情商。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都反问孩子问题,试图在让孩子思考。可是,这样的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冲突解决能力提升的好问题。这两个老师的回应,不在于分析冲突事件中问题的关键,而是在针对人的问题,试图“找凶手”。事实上,“审判官”这样的角色,对孩子做好与不好、对与错的评判,不应该是一个教师应该扮演的。
大人常常不自知,处理孩子冲突的时刻,也是考验成人情商高低的时刻。常常说“对事不对人”,可是在帮助孩子处理冲突时,成年人无意识说出来的话,却总是在对某个小朋友针锋相对,于是带给孩子人际交往的思维便是如此。在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区、共同体、协作共创的今天,“与人斗”的思维是需要我们成人首先需要改变的。尊重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考虑不同人的观点和情绪感受,这才是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我们应该为孩子做出的的好榜样,真正有意义的社会教育。
3、问题解决时刻:看不见儿童,不分析问题,互动南辕北辙
一个孩子正踮着脚拿水杯,但试了多次都没有够着。老师过来却这样问:“宝贝你想喝水,那需要用什么装水呢?……所以现在需要你把杯子拿下来去接水,你觉得呢?”
孩子的意图本来就是拿杯子去接水喝,可老师过来却不关注、不关心孩子正在做什么,反而问的话显得格外像个“外星人”,好像看不懂孩子踮着脚努力拿杯子的意图是什么。
正在学习自主入厕的孩子,每次去马桶都会尿湿裤子。老师常会说:“给你说过很多次了,想尿尿的时候,要跑快一点、跑快一点” “看,很简单吧!这样、这样做就好了啊!”
托班、婴儿班的小朋友经常容易尿湿裤子,老师不免要一次次重复地“教”,一次次重申正确地做法,可是“跑得快”不见得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练习入厕这件事本身需要孩子有一个生理发育自然成熟的过程。孩子也不想打湿裤子,当老师说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有心理压力。孩子越是不想尿湿裤子,越是在意,越是容易形成对入厕有紧张感、恐惧感。比起期望孩子迅速地完成自主入厕,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接纳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有的孩子,尿湿裤子不是因为跑得不够快,而是脱裤子有困难,或者马桶太高,还没来得及在马桶上坐稳,尿就流出来了。孩子不善表达,可是不能因为这样成人就忽略了倾听孩子的声音。也不应该把“独立自理训练”当成教师不提供支持的借口,任其不管,进而忽视了观察孩子自主入厕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对初学入厕技能的孩子,要完成一系列入厕动作,是有较大困难的,“这样、这样做就好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法”,孩子无法一次性掌握一套多步骤的方法。大人需要做的是帮助拆分步骤和动作,降低难度,帮助其完成较大困难的动作,用清晰的指令让孩子明确他/她力所能及的一小部分,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4、拓展幼儿的学习:成人的意图和期望
孩子说,“老师,我画完了!”老师说:“画得真漂亮,可是你想想天上应该画点什么呢?”
孩子说,“老师,你看我的高速公路!”老师回应道:“你搭了一条高速公路呀,上高速公路要经过哪里呢?要不要再修一个收费站呢?”
每当大人看到孩子的作品时,总希望提一点额外的问题,试图来拓展孩子的学习,仿佛不对作品做一点延伸性提问,就不算做支持。大人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支持”,这样的支持却是希望孩子回答出成人期望的答案,希望孩子能按照大人的思路那样去做,因为这样子好像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加完美。实际上,任何拓展学习、延伸发展的启发性思考,不是大人认为地随时想到“挑战性”问题就可以那样抛给儿童。实现对幼儿的延伸支持,始终应该坚持“基于当前发展水平”而进行延伸,在孩子的想法和意图基础上进行延伸,在孩子想做的方向上进行延伸,绝非是为了实现成人的意图和想法。
有意义的师幼对话,前提是老师把自己放到幼儿的位置上来体察幼儿的情绪情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想通过对话促进儿童的发展,成人总是在说孩子想说却没有表达出来的、总是在说孩子正在做的事以及孩子希望做的事。在师幼对话中,多用语言的重复、描述、重构的方式,便是对孩子积极的情感认同以及对当前遇到的问题、当前发展水平的有力支持。延伸孩子的发展,不是成人想延伸就可以那样做,而是要小心翼翼,观察到孩子愿意接受延伸的信号才能继续,反之应该停止延伸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