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班级服务 » 如何对孩子“发指令”?
如何对孩子“发指令”?
时间:2019-08-23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

区角游戏结束了,一个小朋友还在区角玩玩具,老师对他说:“玩具收起来!”
看到一个小朋友吃饭磨磨蹭蹭,饭桌上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老师对他说:“快点吃完!”
午休开始,一个小朋友仍然在床上跟其他小朋友打闹,老师对他说:“还不睡觉!”
……
这些是幼儿园中经常发生的场景,当孩子的行为表现不符合老师的心理期待,老师总是习惯用命令的口吻指导孩子。但孩子不会每次都听从老师的命令,有时老师说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孩子们还是依然故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这些孩子太难管了,一定是家长惯的!”一些老师可能会这样想。但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很可能是你自己说的话出了问题。
1、没有说理的指令
在幼儿园中,老师经常用语言建议、要求孩子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这些行为可以统称为“指令性言语行为”。一般来说,一个“指令性言语行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指令本身,二是发出指令的理由。
比如说一个幼儿园老师看到孩子从屋子外面进到活动室,就对他说:“把门关上,屋子里开了空调。”“把门关上”是指令本身,“屋子里开了空调”是发出指令的理由,为了称说方便,我们把前者叫指令,后者叫说理。两者的区别在于,“指令”更强调交换物质与服务,而“说理”更多的时候是在提供信息。
当我们想对别人发出指令的时候,可以只说指令,也可以只说理,也可以两个部分都说。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指令的三种形式:
1. 把门关上!
2.屋子里开了空调。
3.把门关上,屋子里开了空调。
在幼儿园中,老师经常需要对孩子发出指令,这三种形式的指令幼儿园老师都可能会用到,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差异很大。有研究者统计过一所幼儿园不同老师所下指令的形式,结果发现有70%是单独指令的形式,只有30%包含了发出指令的原因。
2、有效的说理让孩子更信服
很多老师会困惑,为什么我对小朋友发出指令,他们不听我的呢?
其实这和老师说的话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新手老师发出指令的时候,往往只包含指令本身,而有经验的老师会在指令本身之外,向孩子阐述更多发出指令的理由。
有一个幼儿园,规定在户外活动时必须要戴帽子,新手老师看到有小朋友没戴帽子,就会直接告诉他们:“快把你的帽子戴上。”而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会告诉小朋友:“你应该戴上你的帽子,如果你不戴帽子的话,太阳会把你灼伤的。”
单一地重复指令,孩子可能会服从一、两次,但这种效果不能维系很久。
研究者举出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师正在给中班的孩子讲故事,但很多孩子都在玩自己的,甚至离开了座位,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坐好了”、“不要讲话”。一个叫小鱼的孩子更是一直游离在老师组织的活动之外,一会玩玩玩具,一会看看区角的泥鳅。老师发现了,向他喊道:“小鱼,你干嘛?”小鱼看了老师一眼,发现老师又转过头去招呼其他孩子,就继续我行我素。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他竟然跑出活动室了,又大声地喊道:“小鱼,你还不回来?”小鱼见老师生气了,只好回到活动室坐好。活动结束后,研究者问小鱼:“你喜欢老师讲故事吗?”小鱼干脆地回答道:“不喜欢。”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一直在重复指令,但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虽然看起来小鱼听从了老师的指令,但迫使他坐在座位上的不是老师的话语,而是老师的权威。权威只能带来表面上的服从,带着权威色彩的指令,孩子听多了,只会觉得厌烦,从而萌生出挑战老师、挑战规则的想法。
有的老师知道发出指令时也要说理,但他们选择用负面的力量来说理。比如“快回来坐好,不回来坐好下午就不让你玩玩具了!”这样的说理是威胁,是用惩罚的手段或用会发生的严重后果迫使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
另一种比如“快回来坐好,坐好了老师给你吃糖。”这种说理本质上是贿赂,是用利益诱使孩子顺从。
无论是威胁还是贿赂,都没有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出发,孩子的满足感不是来自实现目标本身,而是结果之外的奖励和惩罚。一旦奖励和惩罚的分量不足,孩子就会丧失做事的动力。
那么什么样的理由才最能打动孩子呢?
研究者认为至少有两种方式是适合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使用的。
第一种是逻辑型,就是用自然规律和逻辑推理,让孩子明白他要做的事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 “关上门,如果不关门,冷气就会跑出去哦,屋子里就会变热。”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在“关门”与“冷气跑出去”这两件事中间建立联系,因此当幼儿园老师把后者作为要求孩子“关门”的理由时,孩子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第二种是合作型。当老师用合作型规则来说理时,他是利用孩子同理心来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意识到自己做某件事的必要性。比如“关上门,你刚从外面回来,不关门屋子就会和外面一样热。”没有人喜欢太热的环境,这是人类的共性,找到了孩子的共同体验,也更容易说服孩子。
3、说理对孩子的意义
除了更好地实现说话的目的,给孩子“讲道理”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1. 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每个人开始使用语言,都是从简单的命令开始的。每个人最先会说的话,都是诸如“喝水”、“吃饭”这样的指令,而说理性语言的习得,则要晚得多。从孩子习得语言的顺序来说,“说理性语言”比指令性语言更“高级”。
幼儿园时期是孩子语言的敏感期,他们应该接受不同类型的言语刺激。简单的“指令性语言”无法满足孩子这方面的需求,而“说理性语言”包含的丰富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规则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些幼儿园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专门开设课程给孩子“补课”,但如果这样能把与孩子每一次的对话看作是教育的契机,在真实生活中提供给孩子接触、理解复杂语言的机会,不是比给孩子补课更好吗?
2. 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它也是人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说理通常会将不同事物和事件联系起来,理解这种需要动用更多抽象逻辑的 “说理性语言”,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思维的训练。
比如一个幼儿园老师看到有小朋友在活动室里乱跑,就对他说:“杰森,我必须让你停下来。我们规定活动室不能跑是有原因的,因为活动室不够大,你这样跑容易撞到其他小朋友,伤害到别人。如果大家都这样跑,最后谁都玩不了,明白吗?”在孩子的以往经验中,他可能没有乱跑导致别人受伤的经历,但老师将这个道理讲给他听后,他就能够运用逻辑思考,分析两者的关系,从而将已经发生的事与未发生的事建立联系。
3. 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从某种程度上说,说什么样的语言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孩子还处于学习语言的阶段,他们成长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人格。
之前看到过一个案例:吃过晚饭,一个叫佳佳的孩子指挥爸爸、妈妈、奶奶排排坐,这时爸爸有点不耐烦了,刚想站起来,佳佳就威严地发话了:“小朋友请坐好,哪个动来动去,不听话,我请他站到活动室外面去。”
虽然家长是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笑话来讲,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警觉的现象。不难看出,佳佳复制了幼儿园老师跟她的说话方式。这种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语气,即使面对的是家里人,也让人难以接受。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老师的一言一行的模仿。孩子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能做到“以理服人”,而是学着大人,用恐吓来胁迫别人听从自己的指挥,这就给孩子埋下了一颗“不讲理”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棵树上可能会结出“刁蛮”、“任性”、“暴躁”的果子。
结语
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创设,不只是给孩子提供整洁的活动室、漂亮的书本、有趣的教具,更重要的或许是给孩子一个放松、轻快的氛围,老师与孩子之间交流的状态是决定能否形成这种氛围非常重要的因素。
要想老师与孩子用语言建立积极的联系,需要老师真正地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去聊天、对话,这样,老师希望孩子做什么时,会自然地告诉孩子下指令的理由。如果老师把与小朋友的关系,看成是看管者和被看管者、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永远不会发生平等的对话,这样的言语交流营造的是一个压迫性的环境,孩子在这里就如同被关在一个盒子中,无法自由快乐地成长。
“说理”是引导孩子的一种“技”,但在这种“技”的背后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儿童观。只有把孩子当成独立自主的人,我们才能真正地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讲讲道理”,或许我们能重新发现每个孩子看似稚嫩的心灵背后隐藏着的无限可能性。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