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班级服务 » 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
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
时间:2019-09-19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

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幼教行业,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职业声望又是影响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提升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路径。
一、幼儿园教师 职业声望的构成要素
法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较早对职业地位进行了分析,并试图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方面考察某个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而言,财富和权力两个指标相对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测查性,而职业声望这一指标更具有主观性。职业声望是指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相关评价,既与历时态文化传统中该职业的地位高低相关,也与共时态中该职业的现实处境相关。此外,职业声望又是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概念,其内涵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厘清。董新良将某一职业的职业声望分为职业能力声望、职业道德声望和职业贡献声望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既考虑了职业的专业性特征,又兼顾了职业的伦理性特征,相对全面地概括了职业声望的现实样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职业能力声望、职业道德声望、职业贡献声望三个角度,从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的可能路径。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影响因素
1.职业准入制度不严格,职业能力声望被“劣币化”
当今职业类型日趋多样化,这种分化以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专业化为前提。一般而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该职业的声望往往呈正相关。这种专业化表征首先体现在该职业准入制度的设定与实施上。从社会学角度看,职业准入制度发挥着“社会屏蔽”功能,即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制度,设定该职业的入职门槛,在淘汰选择的基础上限定从业人员的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职业从业群体的专业性。
现代职业准入制度主要通过学历和资格认证方式实现。布迪厄认为,以教育资格证书的一套规定和认定程序等形式出现的“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证书拥有者和学术资格拥有者地位的高低,最关键的就是能否得到体制和官方的认可,这种认可具有强制性。严格控制某种资格证书,将大大提高该资格证书的价值,也会在无形中提升拥有该资格证书者的地位。
近年来,虽然幼教事业蓬勃发展,但其职业准入制度的跟进显然还未完全到位。具体表现为,虽然出台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但并未全面落实,这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尤为突出。在幼教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有部分未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进入幼教行业。
此外,部分地区对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和解聘机制不完善;对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教育机构的行为,法律层面也缺乏相应的条文规范。
纵观现状,幼教师资的培训规模和幼教事业的发展一直不匹配,某些偏远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准入几乎没有限制。2012年起,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各级教师的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才开始在全国大面积逐步推行。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学历认证和资格认证还未统一,即职前的专业培养和入职资格证考试未能达成一致。
如同经济行业中行业标准不足导致“劣币”进入市场之中,职业准入制度不严格会直接导致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声望被“劣币化”。职业准入制度不严,会使一些思想素质低下、专业能力不足的人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之中,而这样的教师进入职场后,又会因为缺乏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其专业表现。个别教师甚至会做出有违教育规律、僭越伦理底线的行为,在伤害幼儿的同时,也必然会败坏整个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能力声望。
2.媒体报道负面强化,职业道德声望被“污名化”
“污名”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统治者给社会最底层的人身上做的标记,以表示他们的身份低下。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研究“胡格诺教徒”时,首先关注到了污名化现象,他把污名的概念描述为“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污名化过程”。
后来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把污名定性为 “受损的身份”(spoiled identity),认为污名的本质是“由于个体或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污名就是社会对这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标签的人有一些为他所属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上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社会对其产生不公正待遇”。
伴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的兴起,虚拟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一般“污名化”的运作方式,表现为个体可以随时将身边发生的各类事件采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发布传播,导致很多事件瞬间就成为媒介污名的素材。
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看,这往往导致在媒介视阈中人们对某个群体的规范性行为视而不见,转而关注该群体的非常态行为。如当初“幼师虐童”事件一经报道,就在一夜之间占据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广泛传播,快速发酵,引发了网民的围观热议。
不可否认,个别幼儿园教师的行为的确有违师德,但也不排除有些媒体在利益驱动下,为了吸引点击率,通过碎片化和逻辑断裂式的叙事陈述,夸张报道,存在失真的现象。这些新闻传播引发的“社会反响”立即成为新的传播资源,而对这些资源的加工与传播又进一步引导了舆论,影响着人们的看法和行为。在一个个“虐童事件”的媒体效应冲击之下,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声望被“污名化”,“幼儿园教师”成为道德素质低下、专业技能不足教师的代名词。
事实上,极少数虐童事件背后掩盖的是千千万万尽职尽责的幼儿园教师的认真付出。然而,这些兢兢业业的幼儿园教师却未被广泛报道和传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幼教定位模糊不清,职业贡献声望被“侏儒化”
社会分工导致了职业分化,某一职业在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性会影响该职业的职业声望。在利伯曼(Lieberman)所提出的专门职业八条标准中,第一条就是该类职业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确定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幼儿教育是在西方工业化浪潮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最初更多的是一种福利慈善事业,发挥着保育而非教育的职能。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性质定位开始发生转变,但这在社会公众心中却要经历一个更漫长的认同过程。
对某一事物认知的学术史和公众的认知水平并不一定同步,对幼教专业性的认识也是如此。迄今为止,大众对幼儿教育的独特性、确定性和必要性还未达成共识。解放初期,国家开办幼儿园的初衷之一是为了解决女性投身社会工作后的子女保育问题,重视的是它的工具性功能,而非本体性的教育价值。虽然新背景下,对幼儿教育的性质定位有了变化,但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还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机构的创设和财政投入主要依托地方财政或民间投入,国家对其发展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定位。以经济收入为例,幼儿园教师职业收入的政策性规定只是隐含在一般的教育法律、法规或文件中,并不明确。
在大众眼中,幼儿园教师经常被视为“孩子的保姆”,“幼儿园阿姨”的称谓就突出体现了这种定位。导致这种定位出现的原因,一方面与幼儿教育的专业性宣传不足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形态相关。
尤其在一些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幼儿教育的市场空间很多被民办的低质量幼教机构占据。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师资水平低下成为普遍现象。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公众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贡献的认同度。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提升路径
1.良币驱劣币,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起步较晚,相关职业标准出台也较晚,导致幼儿园教师一度成为“人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声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完善和执行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看似简单,其实不易。一方面,国家虽然已经开始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但其真正落实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力推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幼儿园师资缺口较中小学更为严峻,尤其在偏远地区。在这种背景下,相关部门和机构难免降低职业准入门槛,从而无法保证所有幼儿园教师都能持证上岗。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补足配齐为重点,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严格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具有其他学段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到幼儿园工作,应在上岗前接受教育部门组织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
某种职业的准入制度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还与社会公众愿意从事该项事业的人群基数有关。吴刚指出,人与制度之间是一种互动存在,对个人行为,我们需要了解其决策或博弈的社会收益。
若幼儿园教师职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愿意获得该职业资格的优质人员储备自然不足。而现实又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进入该职业之中,由此产生的结构性师资矛盾就很难解决。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完善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提升幼儿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2.避免夸大效应,提升幼儿园教师媒体素养
无论外在的监控多么到位,法律制度多么健全,都无法完全杜绝个别幼儿园教师出现有违师德的行为。而在电子媒体普及化时代,这类事件一旦发生,要求所有网络媒体能够坚守媒体操守、真实公正报道也很难。
因此,作为幼儿教育的从业人员,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尽量不让此类事件发生,另一方面还应跟上时代潮流,重视媒体平台对幼教从业人员职业声望的巨大影响力,并善用这种影响力。
这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在日常状态下,幼教从业人员需要主动运用正面、真实的信息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群体正面形象的传播,避免因主体缺位而形成信息盲点。
二是从管理层面来看,各级幼儿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媒体危机的公关能力,要善于利用媒体平台发声,防止因话语缺失而让幼儿园教师处境被动、被边缘化。以往采用的试图用沉默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彻底摒弃。在一个人人都可能是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时代,自媒体的强大威力极易让教育现场中的小事快速演化为公众关注的大事件。
因此,作为幼教从业人员,加强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处理能力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只有这样,幼儿园教师才不致于被媒体的浪潮淹没,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失语者”。
3.达成双重认同,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
从功能角度看,职业准入制度仅能从“入口”对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有所保障和提升,但某个职业群体的社会声望不完全由该职业的准入制度决定,也由这个职业所能提供的服务的专业性贡献水平决定。如果说一种职业的准入制度、收入等构成了该职业声望的外源性因素,那么从业人员在职场中的专业化水准的呈现则构成了职业声望的内源性因素。
由于传统原因,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公众对幼儿教育的专业性认同莫衷一是,并未达成真正的社会共识。这就更需要幼教从业人员通过自身的工作展现该职业的专业性,获得大众对自身专业性贡献的真正认同。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标准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其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进,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专业化水平来体现。如果从业人员无法在工作中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平,就极有可能被公众诟病,从而影响该职业群体的职业贡献声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化已经成为共识,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成为系统的整体,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不断发展。
以对儿童的理解为例。在职前教育阶段,准幼儿园教师大多是通过教科书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儿童都是“抽象”的儿童。只有真正进入到工作场域之中,教师才能接触到鲜活、生动的“具体”儿童,对工作对象的理解才可能真正从理论走入现实,从而进一步进行结构化抽象,达到对儿童理解的否定之否定。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传统的“被发展”模式已经受到质疑。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取向上,相继有知识取向、技能取向、情意信念取向、文化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教师若想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必然需要将这几个取向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而在教师发展的取向中,应当重点关注教师在职场生态中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发展,这对其专业性提升尤为重要。因此,需要为幼儿园教师构筑平台,帮助其在职后的工作场域中不断反思成长,同时要着力将幼儿园建设成学习型组织,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不断得到提升,进而达成公众对其专业性的“名”和“实”的双重认可。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正遭遇着一些挑战,这主要与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不严格、媒体对幼儿园教师负面事件的过度报道和消费、公众对幼教性质的定位模糊不清等有关。要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需要通过完善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提升幼儿园教师媒体素养、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等路径来实现。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