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定位班主任角色
1.做好角色的演绎,是“老师”更是“妈妈”
都说老师像妈妈,幼儿教师不光要履行教师的岗位职责,更要像妈妈一样,用耐心和爱心呵护幼儿。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既好奇又没有安全感,会感到很不适应。这时就需要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给予他们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慢慢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增加在幼儿园的安全感以及和老师、同伴的亲近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亲密的拥抱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更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一句赞扬、欣赏的话会让幼儿分外有精神,分外快乐。每天早上入园时,我都会带上温暖、灿烂的微笑,在教室门口迎接幼儿。第一眼见到幼儿,我就会一边开心地与他(她)打招呼,一边张开温暖的双臂,给幼儿一个大大的拥抱。如果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我会让他(她)把头埋在我的臂弯或者靠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打着他(她)的背部,在他(她)的耳边轻声告诉他(她):“小帅崽,你今天可真像个小超人呢!”“今天,你的裙子真美,你就像个小公主!”“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接下来会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开心的体验,我们一起期待吧!”……
2.做好角色的转变,变“指挥者”为“观察者”“支持者”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指挥者”变成“观察者”“支持者”,给予幼儿探索和创造的机会,并适时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支持幼儿发展。晨晨、子涵、轩轩等正玩着“给娃娃做饭”的游戏。一旁的晓奕也想加入,但是他看了看旁边空空的材料框,面露难色。按照惯例,如果区域里的材料不够用或不是幼儿想要的,老师会根据情况及时地补充与完善,又或是提醒幼儿到附近的区域自己拿取需要的材料等。这一次,我没有直接补充材料,也没有提醒幼儿自己拿取,而是在旁边静静观察、默默等候,看幼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见晓奕拿起一旁的空矿泉水瓶,一边将空瓶放到眼睛上方(当作照相机),一边念念有词:“我把你们做饭的样子拍下来哦……”两分钟后,晓奕自然地融入了“给娃娃做饭”的游戏中,大家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3.做好角色的定位,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警察”和“判官”。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激活幼儿的思维,开发其潜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发现幼儿对“什么东西会旋转”很感兴趣,于是引导幼儿进行了班级活动“开心旋转乐园”。在活动中,幼儿找到了日常生活中会转动的各种东西:车轮、方向盘、陀螺、飞盘、呼啦圈、洗衣机、旋转木马、过山车……幼儿每天都有新发现。在寻找“会旋转的东西”的过程中,幼儿激烈地讨论着:什么东西会自己转动?什么东西不会自己转动?有争议的时候,我鼓励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不同的东西是如何转动的。活动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兴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他们乐此不疲。
二.以幼儿为本做好班级管理
1.以幼儿为主体,制定班级管理公约
建立班级常规时,教师要以幼儿为本,组织幼儿讨论制定班级的常规和公约,以便大家共同遵守。当某个幼儿不遵守常规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有时没有遵守常规?不遵守常规的坏处有哪些?下一步该如何改进?……如游戏后,幼儿没有收拾材料和玩具并将其放回原处的习惯。对此,我引导他们说说没有送玩具和材料回原处的原因,从而引发幼儿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要物归原处?物归原处的好处有哪些?如何快速将物品放回原处?针对这些问题,幼儿自发地给物品做了标识,并通过“送玩具回家”的游戏,主动将玩具分门别类地收放好。这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由传统的“要幼儿怎么做”转变成幼儿自主的“我要怎么做”。
2.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发展。
(1)物质环境的创设
环境创设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强调幼儿的参与性。一天中午,幼儿正埋头享受着美味的午餐。突然,一声大叫打破了餐厅的安静。原来,雅雅发现青菜里有一条小虫子。大家争先恐后地想一睹这位不速之客的模样,激烈地讨论着有关青虫的问题:哪些青菜会长虫?青虫长得一样吗?青虫可怕吗?青虫咬人吗?……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几经周折,终于从农民伯伯的菜地里找来了一棵容易长青虫的卷心菜,把它种在班级自然角里。幼儿时常在自然角里观察卷心菜,看它什么时候长虫子,虫子长什么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生活乐趣。
(2)精神环境的创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们行为中的很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当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心就会迸发奋进的火花。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好,孩子越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我会在教室留出一面墙,创设不同形状、风格各异的房子,每所房子代表一种好行为,幼儿在哪方面表现好就把他的照片放到相应的房子里,展示幼儿成长、进步的痕迹,让幼儿看见自己的成长,使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满足感。
三.以专业和真诚促进家园共育
1.用专业赢得家长信任
丞丞是家里的“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他一个人转。平时,家人对他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细致,以至于他在幼儿园不会剥鸡蛋壳,不会削水果皮,不会自己扣纽扣等。一次,幼儿园中餐吃鸡腿,丞丞拿着它,半天不咬一口。原来他在家里吃鸡腿的时候,家长总是帮他切碎后再给他吃。为此,老师找到家长,告诉家长要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与家长达成共识后,老师坚持每天将丞丞在幼儿园自我服务的情况向家长反馈。看到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感倍增,家园共育的效果越来越好。
2.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缓解家长的焦虑
家长送孩子入园时都会有一些顾虑,怎样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虑呢?首先,我们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儿童发展方面的资料,使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其次,帮助家长了解教室的布置,并向他们解释这样布置的原因,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作用;再次,帮助父母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组织体验式家长会,观看和讨论一日生活录像等。
3.积极回应家长的叮嘱,及时、真实地反馈幼儿在园情况
由于焦虑,家长与教师见面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久久不愿离去。面对家长的叮嘱,教师要充分理解,要予以明确答复,不可在家长面前表现出厌烦情绪。家长的合理要求,我们要尽量满足,让家长感受到教师诚恳真挚的态度和细心周到的服务,增强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