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区角活动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区角活动活动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区角活动正是这样4"充满探索,具有教育性、兴趣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它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活动机会,幼儿通过摆弄物体、自由操作、观察与实验,认识物体的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区角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区角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有力地推动了幼儿园教育朝着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和落实。
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幼儿游戏的开展中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不应该是知识的输出者,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
一、先观察,后指导
实施指导,观察先行。观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与反思自己前期的工作状况,即区角活动种类与位置是否适当,也是教师介入与指导幼儿活动的前提。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充分获得发展。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是否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需找准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一)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去的时候
案例一:杰杰因为“娃娃家”人数已满不能进入而苦恼,又不想去其他游戏区玩的时候,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舅舅”的身份成功地进入了“娃娃家”。
(二)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
案例二:在一次搭建游戏中。丑丑不小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动物园的时候,孩子们有的埋怨丑丑,有的以暴力攻击丑丑,有的不知所措。这时教师马上说: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动物,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
(三)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
案例三:3岁的佳佳不会搭积木,她把小块积木放下面。大积木放上面,所以,搭的房子总是倒地。老师看到后。拿了一些与佳佳手里一样的积木,坐在她身边,亲切地说:“我想给白雪公主搭一个漂亮的房子,大积木放下面,小积木放上面……瞧,漂亮的房子搭好了。”孩子在旁边,通过观察与模仿,学会了搭积木。这时,她不仅印象深刻,还感受到老师的浓浓关爱。
(四)当游戏无法深入时
案例四:一次,当老帅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很无聊的样子,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原来孩子们觉得每天都是做饭、抱娃娃、收拾房间,太无聊了,于是老师马上说:今天小舞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就忙着抱好娃娃去车站坐车到剧院看表演了,看完表演后,又到超市里买食品,参观建筑角的建筑等等,游戏的内容又丰富了起来,老师适当的指导,不仅深入了游戏的开展,还让他们走出家门,加强了与其他游戏区的联系。
另外,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是解调员。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当幼儿的游戏发生纠纷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小班,教师较多的是矛盾的解调员;到中、大班的时候,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幼儿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则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