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资金条件有限,我们应尽力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巧妙地利用本土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正确地引导,使区角活动发挥实效,从而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幼儿主动地习得知识。
一、挖掘本土资源,提供自助餐式的区角活动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活动都离不开材料,大自然赋予农村幼儿园无数的区角活动材料,教师有责任去粗取精,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自助餐式的材料操作。
1.农村秸秆较多,有高粱杆、玉米杆、芦苇、柳条、麦秆等,于是我们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积极地尝试,玩起了《帘子小作坊》,制作出一次性筷子的、高粱杆的、玉米皮的、芦苇的、柳条的、麦秆的、青草的小帘子。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这样既节约了教师分配材料的时间,又避免了因发放的材料相同而束缚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意愿和兴趣操作,从而真正地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2.利用土坡、沟坎练习攀爬、跨越,利用绳子、木棍、沙包、四角、抽猴等常见器材,练习身体各种能力,将报纸、易拉罐、可乐瓶、彩布条、纸盒、软垫等生活废旧物作为器材,鼓励幼儿一物多玩,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这样,可以促进不同需求、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发展。
3.泥土、水果蔬菜、种子、花草树虫、小动物等得天独厚的农村资源,可以让幼儿玩泥、蔬菜水果制作、种子粘贴、花草叶贴、制昆虫标本、养小动物等,自然习得许许多多大自然赐予的知识。用之则取,取之则来。
4.水、沙更是农村随处可见的天然物,村头路边都可见水渠和沙坑,这是孩子们经常玩的不用花钱的好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玩水玩沙却能玩出其中奥秘。如,沙堆中可以用粗筛子筛出大粒沙和鹅卵石,漏下的细沙可以作画、建筑,可以比较干沙和湿沙的不同,可以称一称、量一量。而水的流动性、物体的沉浮、水能够渗进其他物体中,水能够冻成冰花,水还可以变成热气等这些现象都可以在区角活动中研究,揭示原因。
二、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创设宽松、自由表达的环境
操作材料到处都是,但是也要教师精心设计,将区角活动建立在幼儿兴趣点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引导幼儿将区角活动一步步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能从不愿学变为我要学,才会有我要做的欲望,才会在区角活动中玩出质量。如在参与《水和沙》活动中,幼儿发现水倒进沙子里很快就不见了,倒一盆水、一桶水于沙坑里都会迅速消失,那么,水到底去哪里了呢?孩子们在沙坑里挖呀挖呀,直到挖出干沙,也没有再找到那一桶水,原来水都被渗到干沙里了。于是幼儿对“水还能渗进哪些东西里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猜想到的东西很多,活动室里的东西都没有逃过他们的眼睛。孩子们把水滴到自己的橱柜上、椅子上、书上、本子上、玩具上、衣服上、饼干里、毛线里、卫生纸里、种植角花盆里、坐垫里、黑板上……过一会儿,他们就各自讲述着自己的试验结果,看得出,滔滔不绝,兴趣盎然。
环境非常宽松,幼儿表达的愿望自由狂放,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大家各自发表言论,试验结果不能表达清楚,而结果的准确性也就无法考证,怎样将结论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而且让其他小朋友也知道互相试验得出的结果呢?
三、引导幼儿商量记录方式,把握记录结果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孩子们就进行了激烈的商议,中班小朋友初用记录卡,最终讨论得出了最简单的记录方式:画上试验的对象,能吸水的在后面就画上对勾,不能的就画上叉。这次大家都能够很投入地试验记录,也不用拉着老师到处看了。到最后统计结果的时候,看了记录卡就自然一目了然。结果显示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两样东西:书、玩具。他们有的在“书”的后面打勾,有的打叉,“玩具”也是如此。然后我让得出结论是不吸水的幼儿再做了一遍,原来晓月是把水滴在了书皮上,小佳是把水滴在了书页里,这样就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因为书皮是塑料封面的当然不吸水。铮铮的玩具是木制的积木,而巍巍的玩具是塑料插力,自然水不能渗进去了。
四、发现问题症结,有效引领探究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操作时,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困惑,给幼儿充足的探究时间,有效引领探究路程。不要怕幼儿走弯路,不能因为幼儿暂时没有探究发现或者试验不成功就直接告诉幼儿结果或立即做给孩子看,而应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自己查找原因,促使他们“自己找水喝”。只要经历过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兴奋,幼儿就会不断动手动脑,就会在玩中学到知识。
我们把两个不同形状、容量一样的瓶子装满细沙后,问大班幼儿:“这两个瓶子里的沙子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幼儿的意见不统一,有的说高瓶子的,有的说粗瓶子的。“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装得多呢?”
“放天平秤上称一称就知道了。”
“倒出来比一比。”
“倒哪里?怎么比?”
“把自己觉得多的那个瓶子倒空,然后把觉得少的瓶子里的沙子倒入空瓶子里,如果还没满,那就说明没沙子的瓶子装得少。”
“把沙子都倒入小杯子里,看能倒几杯子,杯数多的沙子就多。”
“找两个一样的瓶子,都倒入一样的瓶子里就好比较了。”
幼儿的办法还真不少,这些猜想过程就是他们动脑的时候,对与不对此时都不重要,他们可以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操作,这是验证和形成正确概念的必经之路。
然后,幼儿各自按着自己的猜想去实践,有用天平称的,有用杯子量的,有用倒入同样瓶子比较的,还有先把一个瓶子定为基数然后再将另一个瓶子里的沙子倒入这个瓶子里的。幼儿干得热火朝天,估计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论。可是,没想到意外之事发生了。用天平称的孩子们分不清称的是哪个瓶子里倒出来的了,没有按着先称完一个瓶子里的再去称另外一个,顺序混乱了。用杯子量的由于倒出沙子时有一部分流失了,造成结果失误。先将一个瓶子倒空的幼儿更是误差很大,因为瓶口小,倒入另一个瓶子里时,流失的沙子更多。有的孩子干脆乱玩起来,老师怎么引导也调动不了孩子的情绪。结果此次区角活动时间白白浪费过去,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事后,我反思这是由于自己对活动准备得很充分,对幼儿的一些技能了解不够,倒沙应该准备好漏斗,杯子准备要充足,倒出来的沙子应该准备小盆,避免弄得到处都是沙子。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活动方案,首先进行一次“怎样倒沙可以不丢不撒”的比赛活动。问题出现了,还是把这个球抛给幼儿,让他们自己想出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孩子们发明了纸质漏斗,还得出硬质的纸做出来的漏斗最好用。丢沙的问题解决了,“哪个瓶子装得沙子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