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5年时间,课堂教学研究一步步的走向具体,走向细致。在这些教研问题中,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时间这个问题,科学教师一直在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有了突破,但又出现新的问题。本文将从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矛盾发展,以及问题解决的新思路三个方面展现给大家,以期与大家共享,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方法。
科学课程推出之始,教学过程围绕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探究科学问题。课堂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我们的老师沿着这个思路组织教学的时候,发现在课堂45分钟内探究过程很难顺利、彻底的解决。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探究比较粗糙,教师也紧张着急。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着眼于新的尝试,将课堂教学组织的更加严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尝试过后发现,学生探究的时间是延长了,但是学生在总结探究结论的时候仍然是粗浅、表象、没有想象力。于是教师再次陷入矛盾中,思考继续深入,问题的认识到了新的高度,教师到了此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时间长短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面对课程探究这个问题如何提高效率才是最本质的问题。当认识到了这一层后,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新的方法。
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不仅为目标服务也为教学效率服务。
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检验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效率是教师学生的共同利益。教师要完成这个利益中的任务是:设置情景、引领方法、指导实践、纠偏改错、基础积累、问题解剖、过渡传承、总结发展。而学生要完成这个利益中的任务是:把握情景、掌握方法、动手实践、合作共享、验证分析、积累基础、寻规问因、归纳小结,集体检测。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就是要充分完成以上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精讲精练、问题明确、艺术操作。学生自主时间里要完成任务必须认识明确、基础到位、方法明白。当这个利益划分清晰之后,效率就会有很好的保证。
2、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才会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本质,是教学内容的意义所在,课本内容的选择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要能客观看待课本内容,不必拘泥、不必教条。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对内容可以更自由的选择、甚至找更好的内容来代替课本内容,其目的仍然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就行。所以教师在一定的自由度上可以更加创新地来把握时间。
3、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更加艺术和人性。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仍然需要实事求是地组织教学为效率服务。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授课对象,不能一味追求知识与技能而忘记对象的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学生已经生成的前概念,已经生成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在处理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才能祥略得当。
4、分析课程阶段目标,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培养意义。
学生要完成的课程目标在不同阶段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接受科学素养教育的时候,不能一竿子插到底。科学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十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性,所以在不同阶段要有阶段目标,完成每个阶段目标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整体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一步到位,理应分段处理,螺旋上升。
5、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握课堂的整体学生利益,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平衡。
同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特点,当一定存在个体差异。如果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人人过关,实属不智行为。效率是整体利益的平衡结果,不能因为个别同学目标未达成而牺牲整体的时间利益,这会造成新的教学问题。所以在集体教学时,把握大多数,将整体利益平衡好,这样的集体教学才是有效率可言的。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学生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但允许教师采取课后关爱,附加补课都是有效的措施。
6、关注课堂文化,形成课堂规则,学生的主体行为将为课堂时间的分配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
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从培养人的角度去认识,小到课前准备这样的学习行为,都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习惯。诸如笔记、发言、考试、自习、活动、实验、资料整理等等都需要建立班级的课堂规则,而不能随意为之。良好规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习惯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教师教学风格需要认真反思,绝对的亲和,绝对的严肃都不能产生很好的课堂效率。在科学教学的初期教师风格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风格应偏向于亲和。科学教学的中期阶段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此时亲和略降,严肃略增。教学的中后期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时风格应偏向稳重。教学末期着力于学生知识性问题的输理总结,技能的成熟提高。此时风格应着眼于大方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