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老师习惯于手中拿着小红星,只要幼儿举手发言,她就在其手背或衣服上贴一颗星。
因此,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总有些高高举起的小手,这使她变得异常忙碌,既要给举手发言的幼儿贴星,又要操作演示教具。
幼儿也心急如焚,浮躁不安,因为他们要得到发言机会,就必须等教师给获奖者贴完星后提问题,又生怕自己的星比别人少。
分析
该案例中教师一味地忙碌着给幼儿贴小红星,使评价变得机械而枯燥,也使幼儿的活动进程不断地被打断和干扰,难以取得有效的活动结果。
活动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分出等级。
建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是为了调控幼儿的学习情绪,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幼儿已经能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师就没有必要次次都给予幼儿奖励。
教师的活动评价要尽量自然化,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对幼儿实施评价,要尽可能地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如一个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等。
【案例二】
在大班以小组竞赛形式开展的活动中,教师轮番向各组提问,回答正确的可以得星。当教师提问到A组时,A组有许多幼儿举手,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幼儿迟疑片刻后勇敢地举起了手。
教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答错了,按小组竞赛规则,A组不能加星。该幼儿在本组幼儿抱怨声中尴尬地坐了下来:“本来可以得星的,都怪你!”该幼儿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尝试回答问题了。
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幼儿能及时体验到活动成功的喜悦,以激发起幼儿尝试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信心。
小组之间的竞赛主要应看小组合作的表现,而不应以组员个人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
建议
某个小朋友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可以让同组的其他幼儿及时补充和纠正。同时对回答有误的幼儿也要找出其闪光点予以鼓励,如表扬他敢于尝试的勇气。
【案例三】
在中班的一节观摩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只要有幼儿答对了问题,教师就会带领全班幼儿拍手并伸出大拇指说:“棒棒棒,你真棒!”活动中,“棒棒”声此起彼伏,累计达十多次。
当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时,教师就说:“你真聪明!”
分析
诸如此类的评价,忽视了幼儿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它可能使被表扬者产生骄傲情绪,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而逐渐放弃努力;也可能使其他幼儿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失去努力的方向。
建议
在评价时教师要利用有针对性的、具有改进作用的评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要强调幼儿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和刻苦,而不是表扬他们“很聪明、脑子好使、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