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数学一直被看做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学前教育阶段,虽不会直接教授幼儿数学知识,但数学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作为一名幼师,除了要熟知数学教育的方法,更要清楚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开展最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今天,口袋研究院就与你分享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
【集合】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融入集合的概念,对培养幼儿的数概念、数运算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经历了由笼统到精准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
1)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笼统的感知,没有明显的界限,不能精确意识到集合中元素的量。
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3岁后):逐渐感知集合的界限,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如让幼儿给6个小熊穿衣服,幼儿往往只会对第一个和第六个做)
3)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岁左右):能够注意到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表现为能做到一一对应。
4)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5岁以后):对于全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在5岁后会有逐步的发展和提高。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分类:将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物体归并在一起,以加强幼儿对集合及其元素的同类性特征的感知和理解。
2)区别1和许多:帮助幼儿感知集合中的元素,对计数能力的发展有所帮助。
3)一一对应:不通过数数,而是借助对应比较来确定两组物体的相等与不相等,有助于帮助幼儿提高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感知、掌握计数、理解对应法则。
4)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如交集、差集、并集等,有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集合概念、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数概念】
毋庸置疑,数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前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计数能力的发展和数概念的发展两个部分:
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从内容上看,3岁左右的幼儿仅能口头唱数,还没有做到手与实物的对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经历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这几个阶段;而从动作上看,幼儿手的动作会经历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三个阶段。语言动作则会经历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三个阶段。
2.幼儿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
1)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3岁左右):对数量有笼统的感知、会口头数数(一般不超过10)、会逐步学会手口一致地对5以内的实物进行点数(但说不出总数)。
2)数词和量词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点数实物后可以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逐步认识数之间的关系、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3)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5岁后):对10以内的大多数能保持守恒、计算能力发展快。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认识10以内的数:从相邻数、单双数、0等角度展开。
2)计数:从点数、目测数、按数群计数等方面,根据年龄特点增加难度。
3)认识数字符号:从数字认读和数字表征两个方面出发。
4)数的组成:以幼儿操作和体验为主,教师通过引导来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运算】
运算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反映了幼儿抽象思维的的逐渐发展。
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可以由两条线路来概括,即:
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
这两条路线使得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
1)4岁以前:一般来说,幼儿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2)4岁以后:幼儿能借助于动作将实物合并或取走后进行加减运算。
3)5岁以后:幼儿能利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在运算方法上出现了逐一加减。
4)5岁半以后:随着数群概念的发展,幼儿能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并摆脱了逐一加减的水平,达到按数群运算的程度。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实物加减:通过实物操作,将抽象的数运算具象化。
2)口述应用题:通常变现为一件事、两个数和一个问题。
3)列式运算:幼儿思维抽象性水平不断提升的表现。
4)二进制数学猜想游戏:即“万能孔”,一种幼儿园中常见的数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