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喜欢美术源自天性,给他们一支笔,孩子们就会天马行空地画起来。
经过多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我们发现:营造支持的氛围、运用教育智慧、关注幼儿特点等,逐步把握“教”与“不教”的适宜度,是一门艺术、一种策略,体现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智慧。
环境造就人,创设适宜的幼儿美术教育氛围,以爱与尊重为前提,把美的点滴以丰富而有效的环境形式向孩子传递,体现的是“教”与“不教”的自然融合。
1、浸润——让环境作教师
幼儿园的大厅、走廊、楼梯、转角等公共空间,用大师的作品、师幼的美术作品来布置环境,给予幼儿视觉的刺激,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幼儿园的环境中隐含了丰富的美术元素,不用成人刻意去“教”,环境是幼儿最好的教师。
2、支持——让材料作媒介
幼儿美术活动是依赖于一定的材料而开展的,多样化、数量足的操作材料,能引起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促使其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教师的角色是幕后的支持者、材料的提供者,将教师的“教”自然渗透在材料中,进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大胆表现。
3、鼓励——用语言来点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一是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目光要有交流,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并用微笑、点头、鼓掌等方式及时给予幼儿表扬与肯定;二是在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素材,教师要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作品的“闪光点”,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倾听幼儿自己的想法,共同解读和分享作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与建议。
4、游戏——为童年增色彩
玩是儿童的天性,没有游戏就没有快乐的童年,适宜的幼儿美术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趣味有加的,没有刻意的 “教”,只有随性的“玩”,“教”与“不教”,因 “玩”而统整。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能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技能,促进效果的达成;“不教”能发现幼儿本真的想法,保留自然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