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时间:2019-01-03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

对于任何人来说,自由都是相对的,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的,强调规则并不是为了培养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培养其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有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怎样通过规则让幼儿享有自由的权利呢?
自主制定,共同遵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游戏同样如此,没有规则的游戏会无章可循,玩时会无目的,无方向。规则涉及“支配自己的感情”的问题,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的“他们如果学会了支配自己的感情,就更适于接受别种教导”那样。为了让参与游戏的幼儿遵守规则,在制定规则时教师应该让幼儿参与进来,共同商讨,引导他们支配自己的感情。只有幼儿自己认同和接纳规则,他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去遵守。
在区域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和幼儿就应该将基本规则制定出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影响活动顺利开展。如区域中摆放了新的材料时,教师要先介绍材料及玩法,再引导幼儿自主制定这个区域中的活动规则,如“要学会分享材料”“遇到问题,要互相帮助”“有序排队等候”“活动结束,要自觉收拾材料,物归原位,不破坏、不弄脏玩具”等。一旦某个幼儿在游戏中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教师和同伴的纠正和引导。这样既明确了要求,与幼儿达成了共识,同时又加深了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在不知不觉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中,他们行为的坚持性获得发展,意志力得到增强,从而获得遵守和提高社会化规则的意识和认知。
灵活运用,调适完善
在区域中制定的规则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与幼儿进行讨论,适度地转变规则,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大三班的孩子在活动室开设了儿童医院、超市、肯德基、服装店、银行等区域。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服装店内的设计师丽丽招呼肯德基的服务员:“能给我来份汉堡吗?我肚子饿了。”服务员说:“你先付钱。”丽丽说:“我今天在服装店上班,没有时间去取钱。”服务员说:“那不行,不付钱我不能给你。”丽丽听了很沮丧,但也没想出好办法,于是又埋头设计服装了。游戏结束后,教师开始组织孩子们就活动情况进行分享。肯德基的服务员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服装店的丽丽想让我给她一份汉堡,可是她没钱给我,我就没给她。”教师说:“噢,大家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没有钱可不可以要汉堡?”孩子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行,没有钱怎么可以要汉堡呢?”“汉堡要10 元钱一个!”很多孩子都说不行,教师提出:“那我们问问丽丽吧,请她说说是怎么回事。”这时,丽丽解释说:“我在服装店上班,没想到要花钱,就没有取钱,衣服设计一半,看到人家吃汉堡觉得肚子饿了,就想要个汉堡,不是故意不给钱的。”教师又问孩子:“现在你们知道怎么回事了吧,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听了丽丽的话,意见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孩子仍然坚持没有钱就不能给汉堡,有的孩子则开始替丽丽想办法:“你可以先停下工作,去银行取钱来买啊!”“ 你让服务员先记下来,等会取出钱来再还她。”强强则站起来说:“我取到钱了,我请你吃汉堡!”教师马上表扬说:“是啊,我们都知道,买东西是应该付钱的,可也有特殊情况,今天我们就可以像强强一样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活动就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
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需要规则这一杠杆的调控。无论是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游戏规则的制定上,都要注重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区域游戏与规则合理性中寻找平衡点和着力点。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游戏需要,以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通过规则的遵守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汽车4S店一直是男幼儿喜欢的区域,他们经常争着去玩。于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规则:每次只能3人进入4S店开动小汽车,用门口的小脚印来控制人数,如果3个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别人就不能进了。在活动过程中,有个小朋友很想到4S店游戏,由于没有“空余的脚印”,就开始想各种办法:扮作顾客来店参观,当修理工来修理汽车……但4S店的经理总是以“没有空余的脚印了”为由拒绝,这个小朋友很伤心。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意识到制定的规则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也限制了活动更深入的开展。于是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小朋友到过汽车4S店吗?4S店有哪些工作人员?除了工作人员还会有哪些人到4S店?4S店的规则怎样调整会更好玩?
在讨论中,幼儿也都意识到客人来了将其拒之门外是不礼貌的,而且有了顾客、修理工,游戏才会更好玩。但这时,一位小朋友提出:“大家都来做客,4S店太挤了怎么办?”教师把这个问题再次抛给幼儿,经过讨论,他们最终决定,每次可以来两位客人。于是,孩子们又为汽车4S店增加了两个小脚印,并修改了规则。这一规则的讨论和调整,解决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拓展了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使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了规则的意义。
环境暗示,养成习惯
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守规习惯,区域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音乐提示、区域环境的布置、材料的投放、图示图标的设计、内容选择等因素综合考虑,让其构成隐性的规则,给幼儿适当暗示,减少不必要的语言指导,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比如教师和幼儿商量用固定的乐曲提示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区域活动结束的乐曲响起,所有幼儿必须迅速整理物品,结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区域适合的人数,并用隐性暗示的方式呈现,如插卡、挂牌、数字牌、鞋子印码、工作服、座位等,明确每个区域可以容纳的人数,先来的先玩,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可以等待或者另选区域;阅读区设置在光线充足又相对安静的地方,放上舒适柔软的坐垫或靠垫,然后分类摆放幼儿喜欢的图书,再布置“看书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的提示,这样的区域布置有助于孩子们安静专注地阅读;美工区,盛放材料的盒子都有相应的标记,提示幼儿要将不同的材料放到相对应的盒子中,暗示幼儿要物归原位等。
指导强化,内化规则
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人际交往,这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动态,做好随时指导的准备。对遵守规则、表现突出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其他幼儿效仿;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幼儿要及时介入,温馨提示或直接干预,帮助幼儿迅速改正,促使每个幼儿强化规则意识、内化规则,并提升规则的执行力。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几名幼儿合作建造“宿迁一号桥”,忙得不亦乐乎。其中亮亮中途突然想要造一所幼儿园,于是就想通过不建桥梁来获得积木。但是他的这种做法遭到了明明等其他幼儿的反对,明明与他商量:“我们大桥都要建好了,等到大桥完成再拿余下的积木建漂亮的幼儿园,好吗?”亮亮看到其他几位小朋友态度坚决,只好说:“好吧! ”教师在游戏分享时,及时表扬亮亮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只有理解并遵守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地开展,才能获得更多的好朋友。
规则是幼儿学会自控的载体,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执行力,但受自控能力限制,区域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其提供和创设有交流的集体游戏,引导幼儿树立规则互惠的观念,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实践,检验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增强规则意识。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