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主要的游戏活动形式,如何优化区域情境让其在一日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以其宽松的氛围成为幼儿自主学习游戏的良好环境呢?
镜头回放:又是区域游戏时间了,孩子在简单选区后,直接进入区域。美工区的孩子画了两笔之后就自行玩起了橡皮泥,散碎的橡皮泥掉落了一地;娃娃家还是小班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但还是有个别孩子老跑到操作区找串珠做汤圆;操作区的串珠都给孩子串好套上了脖子,俨然成为一个个沙和尚;建构区的积木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不过大多数孩子还是只能单独建构缺少合作意识;年纪最小的超超不紧不慢地走到阅读区又折回到你的面前,手拿着选区卡问到:“老师,我玩什么区呀!”……这是学期初小班区域游戏开展十分钟后的情景,尽管孩子似乎还是玩的不亦乐乎,却全然背离了教师的活动目标。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开发幼儿潜在智慧,促使幼儿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从来获得主动发展。幼儿情绪是在暗示的作用下被唤起的,只有在优化的情境中,才可以激发兴趣,诱发学习主动性,持续强化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主要的游戏活动形式,如何优化区域情境让其在一日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以其宽松的氛围成为幼儿自主学习游戏的良好环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情境化导入——激发游戏的动机
镜头一:春天到了,米妮在“小花园”里种下了迎春花和郁金香,可是米妮的小花园里只开了几朵花,请小朋友们一起帮忙,让花朵开满整个小花园。幼儿开开心心地进入美工区域进行游戏。
“米奇妙妙屋”是孩子喜欢的动画,米奇、米妮唐老鸭等都是孩子喜欢的卡通角色。我班的班级主题就设为“米奇妙妙屋”,每个区域都是一个特定卡通人物。如 “娃娃家”就命名为“妙妙屋”,选区卡为“妙妙卡”。
又如益智区中简单的配对游戏,枯燥乏味,孩子们在玩过一两次后就不再有新鲜感。于是我们模拟创设了一个“动物乐园”的情境性环境,于是让每一个幼儿带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在动物乐园里面帮助其他的小动物。如:“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找影子”,利用墙面布置成一个森林的环境,上面贴了许多小动物的影子,让幼儿根据影子来拼拼,说说哪些小动物在森林里。又如“帮小动物找家”,根据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找,根据小动物的脚印找,如小鱼的家在水里,老鼠的家在洞里,小鸡的脚印竹子,然后照着脚印找小鸡的家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认知、情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指导策略:因势利导,在游戏的情境中加以引导;
情景化的导入是注重角色性的、模拟情节性,主要通过一些角色的扮演、模拟小社会等来引发孩子游戏动机。幼儿进入游戏区域都会带上特定的卡通标记,进入相应的区域游戏,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将自己转化为游戏中的角色,由角色扮演诱发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并在自然、逼真的游戏情境中反映和积累游戏经验,让幼儿由被动而变主动。
二、情境化材料——强化教育的目的
镜头二:娃娃家来客人了,米妮越越和米奇诺诺在厨房里忙的不可开交。作为客人的阿泽抱着娃娃看电视,说说悄悄话,可一会儿就坐不下去了,直接跑到小厨房,拿起电饭煲就跑沙发上了。越越急了:“我是妈妈,我来做饭。”两人一拉一抢,谁也不让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情境导入没有可操作材料的支撑,也只能是一场空洞的作秀,毫无质量可言。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指导策略:灵活调整,将幼儿的需要转化为教育目标。
1、多样性材料——满足不同的需要
幼儿在进行角色分配时,随之也出现了材料的分配不均。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孩子更喜欢可操作的材料。在娃娃家的小小厨房里,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餐具还有厨房电器,而在娃娃家里的客厅和卧室中,只有沙发,电视机,床以及娃娃,相比较而言可操作材料较少。于是在客厅中又添置了一些水果(假装品尝),有一些书籍(阅读),同时,他们还拿着遥控器操做着(认识数字)。在卧室中衣柜上添置了衣架,让幼儿晾凉衣服,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每格衣柜上贴上不同人物的标记,可以将叠好的衣服放置在相应的柜子里。整个就是一个家的情境,让孩子以更贴近原本真实的生活方式进行学习,在家中玩,并在家中把本领学会。而那些各种单功能、双功能、多功能的材料混合呈现,多样而丰富,较高程度的进行整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2、层次性材料——丰富游戏的内容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操作区中设置了“喂娃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蚕豆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先天原因,语言动作等方面发展都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将蚕豆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美工区的“小花园”活动中,我设置了做“迎春花”和“郁金香”两个内容,在材料的提供上,我准备了两种材料,一种是皱纹纸,一种是彩色手工纸。而每种花都有难易两种做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操作需求,并且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
3、目的性材料——生成隐性的指导
材料还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手段,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有目的、有意识的隐藏在其中,教师主导地位转化为隐性状态。由于区域游戏中,老师不可能一直指导美工区,所以孩子们更应该在游戏前掌握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如在主题《春天多美丽》的主题背景下,美工区所预设的内容是“春天花会开”。我在区域设置前一周的周五,会告诉孩子下一周各个区域游戏的内容,并且在将花朵的制作方法示意图讲解给孩子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如何制作花朵。而在游戏过程中,将示意图张贴在区域内,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看着示意图进行制作,示意图成了一位隐形的老师,游戏过程不是单向知识传授和机械模仿、而成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儿童人格的自我成长过程。教师间接调控教育过程,儿童则如入“无师”之境,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相互学习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
三、情境化展示——提升经验的互动。
镜头三:益智区,乐乐和绵绵在玩垒高。绵绵一下子就垒到了第9块才倒,而乐乐垒则垒的较慢,他试了好几次,结果就连原先搭好的也全部倒塌。但乐乐似乎没有气馁,他又继续他的垒高,一切从新开始。这次垒了13块积木,他开心的自己拍起了手,我赶紧拿起了手机拍下了那一瞬间。就在那一刹那,他的作品又再次倒塌。
孩子们参加区域游戏后,最满足的就是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如何展示幼儿的作品呢?在美工区,我预留了一面大玻璃墙,作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区。而展示区的布置又会随着内容设置的不同而改变,它可以是春天的“大花园”,一朵朵幼儿自作的花朵开满在围边的栅栏上;是初夏的“小池塘”,一只只蝌蚪慢慢的变成了小青蛙……孩子们围绕着展示墙,常常会和朋友的作品做比较,进而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但相对美工区而言,在建构区、操作区的作品更富有时效性,当孩子出现新的玩法,新的成品时,我们更应该及时的记录。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新玩法的行为蕴含着孩子的创造萌芽和活动需要,我们用多媒体(包括影像、录影、录音等)为孩子记录那一个瞬间,用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对幼儿游戏同样充满吸引力。乐乐垒高13块积木后,其他幼儿在以后的游戏中常以打破此记录为动机进行良性竞争,也在展示的过程中提升了经验的互动。
情境化的创设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大门,让幼儿在游戏中不再是机械地重复操作,而是赋予了区域游戏以生命的活力与创造力。“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正是情境内在的不确定性,使游戏的过程中出现多变性,才使探索得以存在。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及时的调整情境以更好的服务与游戏,把握幼儿不断生成的兴趣点,渗透教育,贯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