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听话,不如培养孩子自控力
时间:2019-04-29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你要用心听讲啊”,“耳朵带了吗?”这些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从小到大,我们也是这样被父母唠叨大的。孩子的爱走神、小墨迹、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性差,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的“心头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幼儿呢?
一、什么是自控力?
自控力,是指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根据环境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做出调整和平衡,从而达到恰当的结果。
自控力对孩子又有什么影响呢?它可以帮助培养孩子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自控力发展非常重要。
在孩子一岁半前,孩子的自控力才开始萌芽。一岁半到三岁左右,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会知道家长对自己有要求。三岁到六岁,孩子有了更高的思考问题能力和理解别人的能力。
二、自控力的发展
就发展自控力来说,如果太早的开始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可能会存在一些隐患。科学上来说,三岁到六岁期间,这是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间。所以,在关键问题上,家长在家、教师在幼儿园都应该要有底线,促使孩子对自控力的合理范围有所了解。
要想培养自控力,就先要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才能帮孩子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1.理解规则的能力。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成人要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2.时间概念。孩子对于时间并没有概念,应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要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坚持做事的能力。当孩子出现说话不算数,表现任性时,也是自控力差的表现。
三、成人在这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任何事情都需要追根溯源,孩子的自控力差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家长也要审视自己的问题,是否在这个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家长
1.催促、指责、替代。当孩子做事情慢的时候,家长会催促、指责或者完全替代孩子来完成,长时间会导致孩子丧失信心,产生“我不会做,妈妈帮我做”的心态,更加不利于孩子的自我管理。
2.家长自身的行为。孩子表达自己合理要求,家长回应的不恰当,或者当家长答应孩子要求,却没有遵守承诺,也会激化孩子的哭闹情绪。
3.公共场合的说教。在公共场合对孩子进行严声厉词,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没有保护好孩子的感受,会使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有的孩子会有“破罐破摔”的想法。
教师
1.急于流程,忽略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园里的一日活动环环相扣,时间紧凑,而孩子的自理等能力较弱,动作难免缓慢,但通常老师会因一个环节时间的延迟就会耽误下一个环节活动开展的原因,如在午睡前后过程中避免不了给那几个最后的孩子穿脱衣服、鞋袜的同时:“你怎么这么慢,快点吧,不然别人都睡醒了(吃完水果了)……”,或开展美工动手操作的教育活动时,因为时间问题让没有做完的孩子停下来……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忽略了孩子的自主发展,以及影响幼儿的专注力,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幼儿漫不经心的状态。
2.活动单一,对于幼儿没有吸引力或挑战
幼儿因为年龄特点,注意力坚持时间较短,而教师的活动形式又单一重复,内容简单没有挑战,不需要过多的精力去完成,孩子自然感到索然无味,会开小差神游;教师如果没有及时捕捉到或是无视孩子们的状态变化,不去加以调整,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注意力易分散、专注力差的情况。
3.班级常规混乱,幼儿规则意识弱
当一个环境吵吵闹闹、毫无秩序,那么在这当中的人也会深受影响,心情浮躁、难以安静、专注力差……孩子年龄较小,很多方面都正在建设的过程中,而班级的混乱、规则的模糊,老师的忙乱无规划,会让TA找不到的自己的秩序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所以然,浑浑噩噩。
四、如何培养自控力
幼儿注意力发展经历着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事物上。年龄越小,坚持注意的稳定性差,时间越少,范围较小,且孩子的思考方式非常形象化,如果他的头脑没有相对动作化、可操作化的说明,就不能很好地提高时间概念,理解规则,有效表达,以及坚持做完一件事。所以成人需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
1.每日游戏法
成人可以跟孩子规定游戏的时间、规则等等,锻炼孩子专注力。
游戏推荐:木头人、说反话、照镜子、词语接龙……
2.每日故事、绘画法
当成人对孩子提出要求不明确,过高,或者孩子不理解时,可以通过故事和绘画的方法,帮助成人提高对孩子提出易于理解规则的能力,也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绘本推荐:《魔法亲亲》、《大卫上学去》……
3.特别约定法
就是让孩子自己启动他要做的事情。成人可事先约定好做一件事的时间,需要告诉他要做什么事情等等。家长可结合自家孩子的特点,随时创造和变化。如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区域时间、安静游戏时间自己都想做些什么呢?通过谈话活动提前给孩子一个“待办事项”计划,这样幼儿在这时间心里是有目标的,就不会无所事事、发呆神游了。
4.行为契约
成人要跟孩子商量和沟通,达成一致的约定,规定孩子需要完成哪些内容,培养孩子说到做到。并且商量好奖励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上课认真听讲,听他人讲话、不和同伴聊天打闹、按时午睡、洗手不玩水等等。
5.预防、私下教育
当成人察觉到孩子的状态时,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孩子,应该与孩子共情,释放孩子内心的情绪。
6.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当一个人各方面都能做的很好,能掌控自己的每一件事情,那TA一定不是是游离在集体外的人。所以成人除了与幼儿一起玩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外,也要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给予幼儿锻炼的机会和时间。
7.掌握幼儿年龄发展特点,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了解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不断调整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到活动中,便能使其在活动中的注意力更集中一点,慢慢的幼儿专注力就会好起来。
8.班级常规很重要
班级常规是维持一个班级正常运转的根本,所以教师需要重视起来,不仅仅是便于老师的管理,更是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诸多方面。班级常规较为弱的老师可以先从一个点抓起,如幼儿的擦嘴漱口,首先教师们需要达成统一教育理念,再一日环节说儿歌,教师可开展一堂教育活动,带着幼儿一起练习正确的步骤与方法,每日坚持,一直练习到幼儿全部做到;培养幼儿常规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沉住气慢慢来,先攻克其中一个点再去解决下一个点。
其实,幼儿的自律、自控都体现在专注力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不集中,自然也不会要求自己做到哪些事情,所以,面对幼儿的问题,不要“一刀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分析再去去慢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