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上好幼儿园活动课?
时间:2019-05-28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给孩子们上课,一节课上下来,结果到底怎么样?
这就要考验我们幼师的基本功啦,那么怎么教孩子才肯学呢?
同样是上一节课,但是每个幼师引导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每个人都说自己上课上的很好。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
让我们通过一些案例来了解一下“如何才能上好幼儿园活动课”。先来让我们一起自检一下我们的上课情况,看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方面
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
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孩子们的表现是最能体现老师上好课的标准,他们的参与度越高,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参与进来,不要有任何的等待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的基础在于课堂活动的设计。活动设计要充满新颖、独特、有趣等几个基本要素,并且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
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
2.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3.导入新颖的活动时要能够及时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
4.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5.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6.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7.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8.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9.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扩展开来,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来服务的。
例如:《我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2.避免零散的知识堆砌式教学,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水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水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水果”,按图片上的水果去找真的水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水果分类,把找来的水果排队,分成有籽无籽、有皮无皮等等。
第五环节:水果可以怎么吃?介绍水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水果的颜色、好吃的水果)
又比如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枫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过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过长让幼儿早已转移注意力,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 换位思考,把自己变成孩子从“怎么教”到“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的内容,只顾着赶进度,而忽视了课堂中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总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很懊恼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1: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4.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
每上一节课之前,老师们都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很早之前老师们为了让公开课或比赛课能顺利进行,事先会让幼儿知道上课内容,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试教时老师们也是只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因为很多老师担心不是自己班的孩子“不熟悉,怕管不住。”“也怕上砸了,场面失控”,怀着这种心情的老师不在少数,但是因为害怕失控上不好课利用孩子作假、演戏这样就好吗?
例如:《有趣的树叶》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大人都不一定知道。(很显然老师之前已经教过多次)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老师们请记住一点: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5.让我们的课堂返璞归真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类似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平时老师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都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6.适当放权,让幼儿当主角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
一位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比如一位新教师上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
《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无形中会束缚幼儿的天性,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因此老师们要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最后,希望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