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害羞的因素及早期干预策略
时间:2020-03-27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害羞是指幼儿在面对社会新异情境和对知觉到的社会评价表现出的过度警惕和紧张的心理状态。有研究表明,约15%的幼儿被认为是极度害羞的,他们在陌生情境中会持续地感到恐惧和焦虑,而这容易导致他们在日后出现一系列消极社会适应行为。本文旨在厘清幼儿害羞的影响因素,梳理相关早期干预策略。
一、幼儿害羞的影响因素
幼儿自身特点
1.抑制性气质
气质是个体先天反应性和自我调节方面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它可被概念化为两个系统:一是基于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系统,二是作用于反应性的调节系统。幼儿对社会情境的反应是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抑制是害羞幼儿气质的重要维度。当受到厌恶刺激如社交失败时,幼儿会倾向抑制自己的行为。研究表明,行为抑制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可能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因此,具备抑制性气质的幼儿更趋于回避社交情境,其害羞表现更为突出。
2.能力欠缺
自我效能感低下、情绪识别和处理障碍、语言沟通技能欠缺等,均可能导致幼儿的害羞表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一行为所具备能力的判断和感受。由于自我效能感低下,幼儿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故而采取回避态度。情绪识别和处理障碍则使幼儿无法有效辨识和回应他人情绪,以致加剧其消极情绪体验。语言沟通技能欠缺也会限制幼儿在社交行为发起与维持方面的表现,使其在人际交往中遭遇更多忽视或拒绝,以致更倾向于采取社交回避行为,即害羞可能性更大。
家庭环境
1.亲子关系
依恋是亲子关系的典型特征,指幼儿和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状态。幼儿早期形成的依恋表征能够预测其日后的社会性发展。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各异。一般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更高,更少出现内化问题及害羞表现。在安全型依恋中,家长通常会与幼儿产生高质量的亲子互动,能通过微笑、拥抱、奖赏等给予幼儿积极回应。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减少幼儿对外界的过度防御和回避反应,改善其害羞表现。
2.教养方式
家长所采取的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影响幼儿的害羞表现。例如,专制型家长心理控制程度较高,会通过使用引发幼儿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幼儿思想和情感。而家长的心理控制是预测幼儿害羞表现的重要因素。溺爱型家长由于对幼儿过度保护,进而限制幼儿的诸种活动,导致幼儿难以独立表现自我,在社交情境中多缺乏自信,出现退缩、害羞等表现。忽视型家长则对幼儿的行为诉求不敏感,无法作出适时回应,易造成幼儿性格孤僻,遭遇同伴拒绝,进而导致幼儿在社交情境中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此外,家长自身的特质焦虑,即家长自身的焦虑水平,会通过遗传和教养方式等影响幼儿的害羞表现。
幼儿园环境
1.教师
教师对幼儿所持的观念及师幼关系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对幼儿所持的观念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过去,害羞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谦逊、含蓄等优秀品质挂钩,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表达日益被主流文化所推崇。
近年的相关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容易忽视存在害羞倾向的幼儿,或给予他们比较消极的评价。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抵触情绪。此外,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师幼关系是改善幼儿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相反,若教师以不满、厌恶等负面情绪对待幼儿,幼儿则可能由于紧张、焦虑而不敢发起社交行为。
2.同伴
同伴在幼儿的社会情感形成和幼儿园适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表明,糟糕的同伴关系是幼儿产生内化问题和幼儿园适应困难的强大预测因素。若幼儿存在潜在的社交谨慎、焦虑和社会评价方面的担忧,其遭遇同伴拒绝、同伴排斥和同伴欺负的风险往往更高。这会进一步加剧幼儿的无助感和抑郁感,导致其在日后的社交活动中更加犹豫、退缩。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幼儿逐渐认识到害羞是一种偏差的行为,他们开始逐渐内化从同伴那里得来的负面评价信息。可见,同伴是幼儿害羞表现的重要调节因素。
二、相关早期干预策略
害羞与幼儿一系列消极的发展结果相关,如内化问题、幼儿园适应困难、学业发展障碍等。例如,研究发现,幼儿的早期气质特征,如行为抑制,会导致严重的社交焦虑、孤独和抑郁等内化问题。行为抑制是指幼儿面对新异刺激时出现的焦虑反应和回避倾向,如出现内疚、自责等消极情绪及过度自我约束等。行为抑制倾向越明显,幼儿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可能性越大。这类消极情绪体验会引发幼儿消极的自我认知,加剧其害羞表现,进而导致更严重的情绪适应问题。又如,早期的幼儿园经历若伴随着社交困难等压力源,则可能会加剧幼儿的恐惧和戒备心理。尽管幼儿可能渴望与同伴互动,但他们往往会因社交焦虑和恐惧而错失机会。
此外,由自身气质特征而导致的同伴交往困难更容易使幼儿遭受同伴拒绝和同伴侵略。而这会反过来加剧幼儿的害羞表现,影响幼儿发展重要的社交技能,进而导致其在幼儿园适应困难。加之存在害羞倾向的幼儿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或被给予消极评价,这进一步加剧了幼儿在幼儿园适应上的困难。再如,害羞能够预测幼儿在语言、认知等多方面的学业发展障碍。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害羞会导致社交机会缺乏,相应减少了幼儿发展语言沟通技能的机会,影响其语言发展。而语言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关系着幼儿整体的学业发展。由于害羞,加之自我效能感低下、群体地位边缘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即便在遇到学业困难时也很少主动发起社交行为,其出现学业发展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重视对这部分幼儿的早期干预,有助于避免害羞所引发的消极影响随年龄渐长,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相关早期干预策略如下。
提高幼儿相关技能
1.纠正认知偏差
幼儿害羞与其自我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有关,因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作为一种通过纠正幼儿不当自我认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的方法,能有效改善幼儿的害羞表现。具体干预策略包括自我指导策略、基本问题解决策略和逐步暴露练习等。
首先,家长或教师需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焦虑障碍,通过引导幼儿不断反思自我认知及行为,掌握自我指导策略;其次,通过讲述适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干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解决策略;最后,将幼儿逐步暴露于同伴互动的情境中,并对幼儿出现的社会适应行为予以积极强化。
2.提高情绪能力
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力是改善幼儿害羞表现、促进其社会适应的保护因子。若幼儿能掌握一定的情绪知识、具备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及相应情绪调控能力,其在社交情境中所产生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则能被有效缓解。相关干预策略包括沙盘游戏、角色扮演及录像示范等。沙盘游戏是指干预者利用沙盘和各种微型模具创设一定情境,观察幼儿在该情境中的游戏行为,进而了解幼儿情绪状态,给予其情感支持的一种干预策略。角色扮演则是指通过设定某一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如娃娃家),鼓励幼儿在虚拟情境中练习揣度他人情绪、表达自我情绪,进而发展情绪能力。录像示范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录像,习得识别及调控情绪的相关技巧。例如,在一段录像中,当一名幼儿使用积极的语言(如“请”“谢谢”)与同伴分享玩具时,另一名幼儿当即用语言表达此时的感受。相关研究表明,训练幼儿的情绪能力有助于缓解幼儿害羞表现,使其更好地与同伴互动。
3.培养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ning)是干预幼儿害羞表现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基于这一假设:幼儿在社交场合感到害羞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技能。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非言语技能训练(如眼神交流、态势语等)和言语技能训练(如发起谈话、积极反馈、恰当提问等)。社交技能训练旨在为幼儿提供具体的社交情境,供幼儿在其中观察同伴的社交行为,产生替代学习。进一步的以同伴支持为基础的干预策略可穿插其中。该策略通过提供同伴互动机会和由同伴报告幼儿的积极行为来缓解幼儿的害羞表现。
凡图佐(Fantuzzo)曾将4名社会化水平较高的幼儿与另4名存在害羞倾向的幼儿进行配对,让其开展自由游戏。上述社会化水平较高的4名幼儿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并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如主动发起互动、向内向的同伴作出各种游戏提议、掌握应对同伴不良行为的策略等。结果发现,幼儿的主动社交意识得到增强,积极的社交行为也明显增加。
此外,由同伴报告幼儿的积极行为能够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效能感,缓解害羞表现。同伴作为幼儿日常行为的最佳观察者,其公开积极的报告,有助于改变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消极印象,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指导家长改进教养方式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抑制性气质特征,采用适宜的教养方式,既要敏感地觉察幼儿的心理需求,又应避免过度干预。相关干预措施可帮助家长形成适宜的教养方式。例如,针对家长的认知行为疗法旨在通过干预家长的认知行为来改善亲子互动,进而改善幼儿的害羞表现。〔28〕具体干预内容包括指导家长学习观察幼儿的害羞反应及其前因后果、区分保护与过度保护及掌握有效应对幼儿害羞的技能等。“酷小孩计划”(cool little kids program)是另一指导家长改进教养方式的干预项目。
该项目旨在改善家长的特质焦虑,为家长提供应对幼儿行为抑制的策略。项目实施依据“酷小孩计划”治疗师手册进行。为便于家长能在家与幼儿一起练习相关技能,培训师为每名参与项目培训的家长发放了培训指导手册,家长在培训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均可向培训师咨询。项目培训通常持续6周,每周1次,每次约90分钟,其干预效果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
营造积极的幼儿园氛围
幼儿园氛围,尤其是班级氛围,会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加塞列(Gazelle)指出,消极的氛围,如班级管理不善、气氛不友好、教师易怒等,可能会抑制幼儿的社交行为。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积极的幼儿园氛围,鼓励幼儿主动进行社交尝试。教师要纠正自己对不同性格幼儿所可能持有的偏见,与幼儿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
研究表明,积极的师幼关系可能在幼儿的情绪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有助于幼儿在安全的情感氛围中参与更多人际互动。此外,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支持幼儿的发展。例如,通过组织戏剧性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如,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活动或让幼儿参与班级管理,提升其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为促进干预效果维持并泛化至日常社交情境,国外学者基于生态理论视角开发出干预幼儿害羞表现的综合干预项目——“乌龟计划”(Turtle Program)。该项目基于亲子互动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分别对家长组和幼儿组进行了为期8周的干预。
针对家长组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导向互动(child-directed interaction)、勇敢导向互动(bravery-directed interaction)和家长导向互动(parent-directed interaction)。在幼儿导向互动阶段,家长需学习跟随幼儿步伐,避免采取控制性或侵入性的教养方式。在每日“特定的时间”,家长不得对幼儿发出命令。此外,家长还需学习利用选择性注意强化幼儿的趋近行为(approach behaviors)。在勇敢导向互动阶段,家长按具体社交情境引发幼儿害羞的程度划分等级,并运用逐步暴露练习,让幼儿在一系列社交情境中循序渐进地练习人际交往。在家长导向互动阶段,家长要学习区分幼儿的害羞和对抗表现,即判断幼儿是出于害羞还是出于对抗指令而表现出回避社交的行为,并对后者实施纪律约束。针对幼儿组的干预旨在帮助幼儿习得系统化、模式化的社交技能,包括掌握发起社交行为的有效策略(如自我介绍、眼神交流等),学习情绪调控方法(如直面恐惧、表达情感、应对失望等),掌握放松技巧(如“气球呼吸”放松法等)等。
“乌龟计划”发挥了亲子互动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两者的优势,旨在针对家长教养行为和幼儿社交表现进行综合干预,其干预效果显著。未来可参考“乌龟计划”,重视从幼儿、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干预,支持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