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语言敏感期培养幼儿节奏感
时间:2020-04-17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音乐教育有着其不言而喻的重要性,首先,儿童喜欢音乐,与音乐有着天然的缘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使用听觉器官感知的艺术。“音乐艺术有着动听的音响、生动的节奏、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绪特点,音乐又是善于抒发和激励人的感情的艺术。而幼儿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感情易于激动,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正是由于幼儿在性格、行动和认识上的这些特点,与音乐艺术的上述特点恰相吻合,因而,孩子喜欢音乐。
而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
节奏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表现,感知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对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语言节奏在培养幼儿节奏感以及音乐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最早提出将单独的语言节奏作为训练儿童节奏感手段之一的是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将语言引入音乐教育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贡献。”奥尔夫音乐教育非常强调语言节奏在培养幼儿音乐能力中的应用。1948年开始新的音乐教学实验时,他(奥尔夫)认为节奏的训练不仅适于少年、成人,而且更应提前到学龄前,充分发挥人人皆有的人声和语言的作用,把呼唤、诗词、童谣、儿歌和歌唱,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认为这是一切儿童容易进入的一个天地。
另外,根据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儿童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一个音乐的敏感期。所谓的敏感期,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儿童在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3-4岁时即能对节奏简单而规律性较强的旋律兴趣。因此,对于3-4岁的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对节奏的兴趣和能力极为重要。本研究的对象是3-4岁幼儿,前人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英国语言学家H.斯威特说:“语言是概念的表达,它通过语音组成词,再由词组成句子,这种组合与形成思想的诸概念的组合相适应。”作为人声,它在歌唱与生理上和发声原理上有许多共通的东西,如呼吸,吐字,音色的变化。实际上,在歌唱训练中,就已经运用语言作为准备的教学方法。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与交流思想的工具,包括语符、语词(语义)、语音(语调、语气)、语法等构成要素。在这些要素中,如语音以及相关的语调、语气,在某种程度上,与音乐音响构成的要素如音高、音长、音量、音色,甚至情绪的表现特征、风格,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用语言的这些要素来创造音乐作品,在这里,语词、语义的功能已经退居次要位置,而语音、语调、语气等要素则被发展成为具有音乐特征的、作为情绪的表露与交流的载体。在幼儿音乐节奏教育方面,很多国外音乐教育体系都系统的研究过,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将语言作为幼儿音乐节奏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应用于幼儿音乐节奏教学的各种实践中,对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多种艺术结合的手段,教学活动多配合朗诵、配乐游戏等进行,而节奏就是将所有元素贯穿一起的纽带。
在国外音乐教学法里,让儿童掌握音乐的第一步,往往是从节奏入手。他们从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出发,设计了节奏谱的读法。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对幼儿进行节奏培养的训练中,语言节奏的训练会有显著的效果和作用。
同时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借助语言节奏而进行的节奏训练,符合儿童最迫切、最自发的需要的。因为节奏与动相联系,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动,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这次研究也证明了,儿童节奏感的获得和提高是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导实现的。总之,儿童期的语言节奏对儿童节奏感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通过有目的地指导、教育,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做个有心人,从幼儿生活的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进行节奏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培养能伴随幼儿终生的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