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让孩子更懂得生命
时间:2020-05-18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案例
小帅和大帅是一对双胞胎,已经6岁了。爸爸给他俩买回了两只小黄鸭,一只叫小黄,另一只叫大黄。之后,小哥俩悉心地照料着他们的小宠物,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给小鸭子换水,晚上回来帮小鸭子重新收拾小窝。
周末的时候,他们还带着小鸭子在草地上晒太阳。小鸭子渐渐长大,小哥俩别提多开心了……可是这天大帅回来后,只发现了小黄,自己的大黄不见了!后来妈妈告诉他,是大黄掉到厕所马桶里被淹死了。大帅痛心地大哭,整整哭了3个小时,直到妈妈安慰他并陪他把大黄的尸体埋在了花园里,他才慢慢平复情绪。
大帅决定和弟弟小帅一起照顾小黄,而且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他们总是很注意检查厕所门。可是,大黄死后,小黄越来越没精神,也不肯吃东西,大帅小帅感到很难过,经常哭泣,爸爸妈妈怎样安慰都无济于事。有一次,小帅在入睡后又哭醒,伤心地问:“妈妈,小黄会像大黄那样死去吗?”
行为分析
案例中的大帅小帅在经历过大黄的意外死亡后,预测他们很快也会失去宠物小黄,因而出现了惧怕、伤心等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小帅大帅对小鸭子付出了真诚的情感,当面对小鸭子的变故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哀伤。
这种暂时的哀伤情绪是正常的,符合情感发展规律,家长不必强迫孩子尽快摆脱悲伤情感。家长要留给孩子表达悲伤难过的时间和空间,对他们表达理解,安慰孩子“你细心照料的小宠物死了,妈妈知道,这让你感到很难过”。在孩子接纳事实后,恰当地引导孩子珍惜和尊重生命,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珍惜其他动植物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指导建议
3~6岁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万事慎于始”,要在这一宝贵时期培养孩子珍惜生命、爱惜生命。
首先,家长不以功利心判断孩子的情感。
一个孩子的宠物死了,爸爸可能安慰说:“没关系,以后再给你买一只。”这时候孩子可能更加难过:“我就要原来那只!”孩子的哀伤情感是因为“这只宠物没有了”,感受到的是失去身边事物的伤痛,而不是想再要一只。这种感受就像成年人失败的初恋,像童话故事《小王子》里被玫瑰刺伤的小王子。家长要做的,是表达对孩子情感的理解,而不是功利地评价孩子的情感反应,或者一味地提供物质条件以期解决问题。
其次,注意讲话策略,引导孩子热爱生命
生命是不可逆的,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只小动物、一朵小花,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生死的问题家长不必回避,在语言上应注意积极的引导,譬如“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快乐地认识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自然!
最后,家长以身作则,敬畏生命。
孩子的生命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家长,家长的生命观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长要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树立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之感,珍惜和孩子的缘分,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和孩子共同营造出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
总之,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虽然他们对生和死还没有像成人那样深刻的认知,但接触到死亡时他们也会经历哀伤、愤怒的情感体验,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情感发展,顺势引导孩子正确的生命观,以此帮助孩子更稳健地行走在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