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学习故事在国内的引入和逐步推广,幼儿园越来越关注形成性评价体系。然而在实践层面,
教师们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学习故事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与孩子的学习有
什么关系?教师该如何看待和运用学习故事……和我们常说的观察记录又有什么区别?写“学习故事”对一线教师有什么帮助?“学习故事”又要怎么写呢?“学习故事”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帮助?
学习故事:
是与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实践相配套的叙事性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是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提倡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视角观察、解读和促进儿童的学习,培养儿童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并支持儿童建构和发展关于自己、他人以及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理论。
一、什么是“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
儿童观: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课程观:幼儿园里所有人和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课程中的一部分;儿童自主自发游戏主导(兴趣)
学习和发展观:学习是复杂的、情境性的,因而不是线性的;注重在参与过程中,在与人、环境和事件互动和互惠关系中学习和发展。
学习故事虽是儿童学习评价体系,但却与我们熟悉的传统评价大不一样,“学习故事”是一种为了促进儿童进一步学习而进行的评价,是形成性的,是融入课程的持续进行的“注意-识别-回应”过程。
它不仅是一套评价理念和体系,更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以支持儿童主动地学习和探究。
二、研究“学习故事”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习故事”的特点:
1. 为了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测评。
2. 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情境中所做的观察,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儿童学习过程的一系列“魔法时刻”,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儿童“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
3. 教师的计划以及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方法、策略和内容都是建立在分析所观察到的与儿童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基础上的。
“学习故事”的这些特点表明,它不仅是一种学习评价的手段,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与儿童一起工作的方式,那就是,教学始于观察儿童的学习(注意),然后尽力去分析和理解(识别),最后好好地利用我们所识别到的信息来有效地计划和支持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回应)。
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学习”。
“学习故事”对我们的帮助:解放孩子、看到和读懂孩子、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三、“学习故事”怎么写?
教师写学习故事的困惑:为什么“学习故事”说得精彩却写不出来呢?不知道“学习故事”的格式怎么
办?按照过去写观察记录那样写“学习故事”行吗?自己写出来的故事就像观察笔记怎么办?
学习故事不同于观察记录,它是以幼儿生活、游戏中的小故事为形式,观察、发现、倾听、记录、分析
反思、评价幼儿的学习并形成新的教学计划的整套课程。
“学习故事”真的很难写吗?的确并不容易。
首先,一篇“学习故事”不仅仅是记录下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几个片段,教师立足于专业的分析
辨识十分重要。
其次,写好一篇“学习故事”,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观察,在注意部分把握住“魔法时刻”的几个关键
环节。“学习故事”的注意部分只要抓住主要的发展脉络并简练地表述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