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老师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都在观察幼儿的学习动机,期望能在恰当的时机把握时间,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其实对于如何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在老师们设计活动和教案的时候都是有迹可循的:
一、教学方式要创新,教具要吸引幼儿眼球
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创新的,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富于多变的刺激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或制作具有这些特色的活动教具,如形象的手偶、充满动画感的幻灯片以及各种实物等。
此外,还应该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师幼之间的游戏互动、走出教室实地考察等,使幼儿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比老师直接讲解更使幼儿理解,幼儿也更感兴趣,更能引发幼儿学习动机。
例如:在园本课程探索昆虫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分批带着孩子们去到园所里的植物角,实地寻找各种昆虫的栖息地,这种方式比教师在教室里出示幻灯片要更能触发孩子们对于昆虫的探索。
二、提问环节要设置问题的情境
如果幼儿本身没有探索的欲望,即使老师勉强他进行探索,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等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则尽管幼儿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也难以维持学习活动。
利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这是将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怎样才能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呢?
例如:在小班科学探索“沉与浮”中,教师拿出了天平,帮助幼儿了解物体的重量,当介绍天平的时候,教师提问幼儿“有没有坐过跷跷板?”通过幼儿对于坐跷跷板的已有经验,联系当时情境,理解天平称重的原理。
这就是设置问题情境的妙用,既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又让幼儿有了一定的思考。
三、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一般情况下,幼儿在任何活动中都不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目的性,也不太善于独立总结活动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设计活动教案的时候就应该预想到各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如果在活动实施中如果幼儿偏离了活动的方向,教师也要正确引导,不断地向儿童提出各种具体而适当的要求,鼓励幼儿把每件事情做完。
向幼儿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可以激发幼儿完成任务的愿望和积极性,使幼儿抱着期待的心情准备投入学习,并能专心于学习活动。
比如:老师在让幼儿画画前,提出明确的目标:“今天的作品是要送给父母的礼物,看看谁能画一张最好的画送给爸爸妈妈。”有这样明确的指示,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四、活动结束要给予幼儿总结,肯定幼儿的优点使幼儿获得成就感
鉴于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老师对幼儿所完成的任务表示赞赏,肯定幼儿的进步和努力,则幼儿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取心增强,自然渴望做更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事。
因此,老师要对幼儿有积极的肯定,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尽量避免使他们感受到挫折,这样他们对学习自然会表现出更大的热心。
老师应该对幼儿有正向的期望和全面的评价,幼儿的能力是体现于多方面的,在某一活动上落后于他人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较差,老师要善于发掘这类幼儿的长处,并给予机会让他们把长处表现出来。
如果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则他们的潜能便能得到发挥,也会引起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
总之,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来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