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9期
对于幼儿情感社会能力的发展来说,随机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所发挥的价值不容小觑。如何协助教师利用好随机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情感能力,是学前教育在社会领域的教研课题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幼儿园将“共情”理念与随机教育形式相结合,以“提升教师共情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所实操及教学研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共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和他人一起感受、在情感上分担他人的遭遇,将自己与他人相联系的情感性应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有研究表明,把握随机教育的契机,以“共情”为基本态度和主要互动方式切入关系,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提升社会性发展。那么,如何提升教师在随机教育中的共情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随机教育中的共情意识
共情既是理念也是方法,要想提升教师在随机教育中的共情能力,首先要激发教师的共情意识。在日常带班过程中,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随机教育方式,比如,当幼儿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会随机教育幼儿要学会谦让和分享,所采用的方式一般以讲道理和批评教育为主。这样的导向没有错,但效果却一般,因为缺少了对幼儿情绪及心理的关注。反应到关系上,教师获得更多的是幼儿对自己的“敬”,而非幼儿因为被理解而萌生出的“敬爱”。对于幼儿来说“敬”和“爱”同样重要。有“爱”才能拉近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发自内心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导,令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教师看到“共情”与“非共情”的差异,可以促使教师形成共情意识。
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共情意识的提升还意味着要改变教师原有的互动习惯。旧有习惯的改变很不容易,要经历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园领导在意识引领上多做工作,充分利用教研会议、小组学习等多种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共情意识提升活动,如共情场景模拟、共情知识抢答等,让共情理念深入到教师的心里。当“共情”成为教师在遇到幼儿教育问题时的一种惯性反应时,教师共情能力的提升也就指日可待了。
增强对幼儿情绪的关注和思考
一般来说,需要应用随机教育的时刻,大多是幼儿情绪反应较为强烈的时刻。引导教师增强对幼儿情绪的关注和思考,培养教师对幼儿情绪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能够帮助教师把握住共情的契机,在实践中收获能力的成长。
对此,教研室和园所联动,以视频为基本素材,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情绪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教研室邀请园所随机捕捉各班级幼儿在区域活动、日常教学、户外运动等环节的情绪变化,录制成小视频。在每月的入园教研中,教研室播放这些小视频,带领老师们一起观察、讨论,引导老师们发现同一个活动中不同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尝试从共情的角度,理解和感受孩子情绪变化的深层原因,并尝试给出积极的回应。
为了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教研室将“火眼金睛就是我”“情绪剥洋葱”“谁是卧底”等游戏融入教学研讨中,为老师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研学氛围。这种具有强烈互动性的教研方式很受老师们的喜欢。经过半年的情绪探索训练,老师们对幼儿情绪的敏感性和关注度明显增加,对幼儿情绪的理解力也有所提高。就像一位老师说的:“以前没有沉下心来琢磨过,原来一个哭泣的孩子背后藏着那么多的情绪和渴望。如果这些情绪和渴望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理解到,那么,即便我们说教了一百次,孩子的情绪问题依然难以解决。”有了这样的关注力和理解力,教师在随机教育中的共情能力自然也有所提高。
提升对自我情绪的觉察和管理
幼儿教师是一项情绪消耗非常大的工作。当教师自身沉浸在较为强烈的情绪当中时,一般都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共情。尤其是在随机教育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自我觉察,做好情绪管理,就有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跟幼儿的互动中,不但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对幼儿产生负性影响。因此提升教师对自我情绪的觉察和管理,是促进教师共情能力成长的方法之一。
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认识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教研室精心设计并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微信小课堂活动。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课程为老师们详细解读了什么是情绪、情绪的重要性、情绪管理的误区及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等。通过学习,老师们对情绪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知道了情绪虽然从感受性上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但本质上却没有好坏之别。情绪不等于行为,任何情绪,比如带班过程中的烦躁、郁闷、难过等,都是正常的情绪体验,也不用上纲上线地对其进行道德评价,更不用忽视、否认、逃避,只需要敞开怀抱去接纳它。
情绪反应不只表现在内心感受上,躯体上也会有相应变化,比如生气时心跳会加快,呼吸会变得急促,会忍不住攥紧拳头等。留意身体发出的情绪信号,就能更好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而关于情绪的调节,深呼吸、数数、喝水、短暂的休息等等,都是教师在带班过程中比较适合使用的一些简单有效的方式。
有了认知的调整和对实用方法的掌握,老师们渐渐找到了与自身情绪友好相处的方式,不但为共情幼儿扫清了障碍,同时也为幼儿学习情绪管理树立了可以模仿的榜样。
加深对共情理念的领悟和掌握
共情不只包括认知上的共情,还包括情绪、行动上的共情,以及对幼儿的正向引导。对共情理念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发现,共情不是说一句“我理解你”那么简单,它背后还蕴含着平等、尊重、信任等底层逻辑。想要提升教师在随机教育中的共情能力,还需要帮助老师们加深对共情理念的领悟和掌握。
对幼儿教师来说,厚重的理论讲解远不如轻松的案例解析更具吸引力,也更能让老师们学以致用。于是教研室根据已有经验梳理了48个共情案例,如愿望未被满足、遭到朋友拒绝、不愿分享、不敢尝试等等,以这48个案例为共情范本,以感受——解读——提炼——模拟为主要学习路径,抽丝剥茧,分理条析,帮助老师们深入领会共情的真谛,掌握共情的方法,并且知行并进,通过实景模拟将已“知道”转变为能“做到”。有了这样深入的学习,老师们再应用共情的方式去开展随机教育时就更有经验,也更有方法了。比如,以前老师们在面对两个孩子的矛盾冲突时,经常性的做法是:弄清楚事情经过,让有错的一方给另一方道歉。但是研习共情之后,老师们会在道歉之外再加一步:鼓励幼儿做些什么来弥补。因为老师们知道了,单纯的道歉并不足够,还要在共情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去尝试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幼儿认清错误的实质,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共情陪伴的48个场景几乎涵盖了需要开展随机教育的绝大多数情景,有了对这些情景的分析和演练,老师们在开展随机教育时更加成竹在胸,运用起共情来也更加灵活自如。
强化对共情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总结和反思是非常好的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方法。开展随机教育的过程,既是帮助幼儿成长的过程,也是践行共情理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哪里存在共情过度,哪里出现了共情偏差等等,都需要通过总结、反思来自查。有了这样的自查,老师们的进步才能既迅速又扎实。
虽然纸笔记录是最适宜的总结和反思的方式,但考虑到老师们的日常带班工作已经非常辛苦,幼儿离园后,还有大量的家长工作需要开展。因此,如何既能强化老师们的总结反思意识,又不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成了教研室绞尽脑汁去思索的问题。经过几番讨论,我们确认了使用微信语音的方式。也就是请老师们将自己本周工作中最有感触的一次随机教育,以微信语音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描述事件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所想所感。这样的方式既不会占用老师们太多的时间精力,又可以帮助老师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通过聆听老师们的语音,教研室将有代表性的内容摘录下来,整理成文字再反馈给老师们,帮助大家共同成长和进步。虽然最初的时候,老师们的总结和反思会有些浮于表面,但随着教研室一次次地反馈和引领,老师们的反思逐渐深入,共情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作为系统教育的重要补充,随机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尤其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幼儿园教师半数以上的随机教育都与幼儿的情感社会能力相关。提升教师在随机教育中的共情能力,就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随机教育的价值,助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