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生活中,孩子们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如谁抢了谁的玩具,谁把谁撞倒了等等。这些状况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讲,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只能求助于老师。
很多时候,老师们都会自我调侃:“自己虽是幼师,但身兼多职”。“法官判案”、“侦探”便是其中之一。
有些幼儿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或者看到了什么状况就会立马报告老师,那么在听到小朋友“告状”之后,我们老师该如何处理呢?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也要适当地安慰孩子。
2、在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告状,则需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
3、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教会他们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4、针对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在面对一些孩子“告状”时,千万不要采取敷衍甚至是不管不顾的态度,否则很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的告状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但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主动交流和表达。这里说的“积极引导”并不是要我们老师一味地“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因为这样不仅会使得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所以,我们要做的便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
相信只要老师能更加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们,在解决问题这方面孩子们便会成长地非常快。
当孩子们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之后,就不会动不动向老师告状了,这对他们将来面对困难、独立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如何,让孩子们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儿童教育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或坏孩子,这是不对的。
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就把他划进坏孩子之列。事实上,如果想让一个人往更好的方面发展,最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赞美他、欣赏他、鼓励他,这就是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