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东城区永东幼儿园 石利颖
培养敢提问、会提问、能提出有质量问题的幼儿,是我园“培养儿童问题意识”的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基于园所长期以来的早期阅读特色,我们发现,儿童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同样可以实现提升。依托研究的深化,我们通过对环境创设、素材甄选、策略梳理的实践研究,基于幼儿的兴趣提升其提问能力,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现实可行性的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指导策略,并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不断验证和逐步完善。
创设支持幼儿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阅读环境
我们发现,在教师没有预设提问的情况下,环境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幼儿提问的内驱力,并向幼儿提供如何提问的示范。在研究中,我们所说的环境支持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这两方面。
(一)心理环境:营造“想问能问”的和谐氛围、 树立“会问敢问”的好奇风尚
1.适宜的氛围是幼儿提问行为的基本心理条件
幼儿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是否会问出“为什么”,往往会受他所处的氛围影响。安全、平等、愉悦、宽松的氛围更利于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伊伊抬起头,看到老师正在和宝宝说话,又看了看旁边的小朋友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无奈又将眼神收回到了手中的图画书上。她的表情被旁边的李老师看在了眼里。李老师轻轻走过去,拍了拍伊伊的肩膀,轻声地说:“我能帮助你吗?”伊伊指了指正在阅读的画面,说出了自己没有看懂的地方。
一个班级中,像伊伊这样腼腆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常常因为性格特点不敢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更缺少勇气提出自己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与每名幼儿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保证足够的熟悉度。有些幼儿尽管不是每天来园,教师依然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幼儿保持联系和沟通。与此同时,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需与幼儿平视,以温和的口吻进行对话,必要时可使用一些安抚性的肢体动作。当这些心理条件建立起来时,幼儿自然而然会对教师产生依赖与向往。这样平等和谐的关系会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好奇是提问的基础,有好奇就有可能有“提问”
所以,我们需要营造一种班级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对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产生好奇的氛围,让幼儿在互问互答的环境中感受到提问的有趣、快乐和满足,让提问变成一种习惯。
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好奇习惯有助于激发阅读活动中的发问。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好奇”氛围,从一天的早来园环节就开始提问,表达自己的好奇。如,“我看到你今天穿了一双跟之前不同的鞋子,这是你的新鞋吗”“是谁送给你的”“是你自己选的吗”“你为什么选这双鞋”等等。老师的这些问题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关注”,他们很乐于回答这些问题。在一段时间之后,班中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关注老师。他们会问:“老师,您今天穿的衣服是新买的吗?”“您最喜欢粉色吗?您知道我喜欢什么颜色吗?”“您知道怎样才能调出粉色吗?”……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发起相关话题的讨论。在有问有答的过程中,幼儿很自然地从回答者变成提问者。当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提问”也会随之而出。
敢于提问是建立在被尊重、被肯定、被支持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当幼儿感受到教师关注他的提问时,他的提问欲望就有可能增强,进而认为提问是一件快乐且“被重视”的事情。
(二)物质环境:创设新鲜且富于变化的阅读空间和投放适宜的阅读材料
1.创设常变常新的阅读空间
教师在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时,大多会选择明亮而安静的空间位置,因为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思考,进而建立强秩序感。但是,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由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改变”和“新”可能更易让幼儿产生“新鲜感”。对幼儿来说,新鲜的环境更具吸引力,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其感知能力的提升。当环境中出现“变化”时,幼儿可能会好奇并提出“这是什么”“怎么了”“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所以,幼儿所处的环境(材料)需要定期进行调整和更新。
环境应常变常新,要做到:第一,有意识、有目的地整合教育内容,创设的环境需要与当前问题意识培养目标相符、与当前课程内容相互补充;第二,环境中蕴含问题元素,要让幼儿通过环境能看到进而能提出问题;第三,环境中有留白,要善于为幼儿接下来的提问埋下伏笔。
2.投放能够引发幼儿问题意识的阅读材料——图画书
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好的图画书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有趣的故事、好看的图画,更会引发孩子思考问题、体味情感、展开想象,从而引发其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为此,在研究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过程中,我们对上百本图画书进行了研读,对蕴含其中的问题元素进行了梳理归纳并进行了有益尝试,进而对问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如,《小猫尿床》是适合低龄幼儿阅读的生活类图画书,内容围绕小猫咪的日常生活展开,以尿床事件,引发小年龄幼儿的情感共鸣,当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故事情节产生冲突时,有效地推动了幼儿质疑以及问题的提出。再如,《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是典型的科普类图画书,每一页都直观而有趣的画面激发着幼儿想了解自己身体的愿望,引发新问题的提出。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问题意识、引发幼儿提问
我们围绕集体教育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梳理师幼互动的过程。在持续的现场追踪中,我们发现,有效的师幼互动对儿童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按师幼互动的三个阶段提炼了培养幼儿问题意识、引发幼儿提问的支持性策略。
(一)激发提问阶段
策略1:情境设置、激疑增趣——在活动引入阶段,我们可以试着创设与图画书内容高度相关的情境,或投放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物品,如图片、视频、手偶、服饰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为提问做好情境铺垫,促使幼儿在好奇中提问。
情境中,教师的情绪投入与情感代入更是幼儿教师基本功的体现。夸张的动作、有魅力的语言会吸引幼儿沉浸于故事情境中,激发幼儿边感受边思考、有质疑会提问。
策略2:示范“致”疑、以学引问——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幼儿思考。通过教师示范,幼儿可以了解怎么提问、疑问句可以怎么说、具体问什么样的问题等。同时,好的示范会促使幼儿愿意模仿,为提问做好准备。
策略3:借助道具、趣在提问——活动前,为每组准备一个“问题铃”,幼儿想提问时拍下按铃发出声音,可以争取到向同伴提问的机会;还可以设置“提问牌”,通过动手举牌的提问环节激发幼儿提问的乐趣。如,《小熊的阳光》一书中,在导读环节可以请孩子们大胆地举牌提问:“我提问小熊的身边为什么有黄色的叶子?”同伴答:“因为那是在秋天!”初期,孩子们会对举牌、拍铃感到有趣,随着习惯的养成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慢慢会关注到提问的质量与有效性。
(二)支持提问阶段
策略1:抛“疑”引思、依行导问——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出现一些行为:来回来去翻书、皱紧眉头或者小声嘀咕着“为什么呢”“怎么回事”……此时,教师可以在观察中积极回应:“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问问题吧?”“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朋友?我也可以帮助你。”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会尝试着把心里的疑问说出来。
策略2:巧用工具、记录疑问——可以用书签或者卡片的方式记录并强化问题。如,当出现没有看懂的地方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幼儿就可以将书签夹在书中或者贴在问题处,待大家讨论时提示自己提出。又如,借助卡片记录下自己的问题,投放在问题箱中,待合适的时机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些方式形式新颖,操作便利,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更能推动幼儿的提问从被动迈向主动。
策略3:隐形鼓励、支持提问——老师的隐形鼓励会成为幼儿问题意识萌发的关键,如眼神的肯定、点点头表示赞成、摸摸头表示支持等,都会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和阅读行为是被认可的。
策略4:同伴引行、模仿助问——在幼儿的主动学习中,同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尊重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请爱提问的幼儿带动同伴深入故事、提出问题。允许内向、语言发展慢一步的幼儿通过模仿、重复同伴的问题,同样体验到提出问题的快乐。
策略5:建立冲突、鼓励追问——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冲突,促使幼儿不断追问。如在阅读《城里来了大恐龙》一书时,教师有意识地强调“大恐龙有多大”“大恐龙来到了哪里”等问题。逐渐聚焦的问题点燃了孩子们的关注与追问:“大恐龙为什么会来城市呢?”“谁带它来的?”“它来找谁呢?”“它住在哪里,动物园里有它的地盘吗?”……
策略6:三前三后、逐步探问——“阅读在前、导引在后,质疑在前、解读在后,矛盾在前、揭秘在后”。教师遵循三前三后的顺序可以更好地成就幼儿在主动学习中萌发问题意识。“尝试阅读、产生质疑、出现矛盾、尝试导引、点位解读、自主揭秘”,这一过程可以解释为是幼儿的“学”在前,教师的“推”在后;幼儿的“问”在前,教师的“解”在后。一次优秀的集体阅读活动应给予幼儿充分的、多层次的表达机会。
(三)延展疑问阶段
策略1:提出疑问、延续思考——许多图画书都会在故事的结尾留下悬念、埋下伏笔,如《螃蟹小裁缝》一书中,“告示牌”的出现承载着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给幼儿留有继续发问的机会。“小螃蟹还会给谁做衣服呢?”“告示牌上会写什么?”“做衣服的小动物多了,小螃蟹会不会请人来帮忙?会请谁呢?”……这些疑问会成为老故事的延续或新故事的开端。
策略2:任务延伸、问题拓展——在活动的最后可以设有小任务,让幼儿带着新问题拓展新的学习空间,“大狮子特鲁鲁还会变大变小吗?会在什么情况下变大?在什么情况下变小呢?”“把你的故事画下来。”“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喜欢特鲁鲁吗?为什么?”……在这样的延伸中,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了更新一步的理解,通过内化学习进一步拓展问题、激活思维。
在一日生活中及时捕捉提问契机,让幼儿的问题“活”起来
阅读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都会引发幼儿的思考与发问。比如,看到海报上的一滴水,孩子们会马上产生共鸣:“我们要节约用水啊。”“可是,水龙头里的水还有好多好多啊!”“水龙头里的水会用光吗?”……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及时捕捉引发幼儿好奇的契机,巧妙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的学习走向深入。
第一,研究幼儿的提问特点及学习规律,主动倾听幼儿。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核心。我们首先基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研究归纳了幼儿提问能力的发展趋势——小班宝宝的动作先于语言,常常先有表情、动作,才有断断续续的“问题”;中班幼儿对问题的关注会融入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对提问的乐趣要优于对答案的需求;大班幼儿已经能够通过提问引发同伴的争议与共鸣,由独学走向群学,凸显了幼儿期的学习质量……但是,教师要真正了解儿童,不能仅限于对幼儿发展普遍规律的了解,更要多倾听幼儿的真实想法,才不会让宝贵的教育契机流失,儿童的提问才会实现更大价值。
第二,引导幼儿积累组织提问语言的经验。“为什么”“还可以怎样”是幼儿经常会提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受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幼儿提问的方式会逐步多样,口语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为此,教师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捕捉幼儿问题中出现的假设、反问、互问、追问等提问方式,帮助其逐步积累组织提问语言的经验。
第三,支持幼儿梳理问题、提取重点。幼儿不仅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在活动区、户外活动、过渡环节等都可以进行广义的前阅读活动,并在前阅读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层出不穷地提出各类问题。教师要及时记录下幼儿的问题,更要帮助幼儿梳理有价值的问题,提取问题重点,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第四,引导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能够“有效”地提问,也是引导幼儿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关键。如果教师的思维固化于经验的简单传递,那么经常会问的只是表面上的问题,比如“这是谁”“这是什么”“他在干什么”。我们经过实践发现,教师要善于着眼于“为什么”,提出更多角度的开放性问题,与幼儿共同关注一日生活及阅读材料中的丰富情感、复杂经验和深刻道理,启发幼儿的广度思维、创造性思考和反思性思维,比如从问“这是谁”到问“你从哪里看出它是谁的”,从问“他在做什么”到问“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研究是立足幼儿长远发展的一次实践性探索。“培养会提问的儿童”将视角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学习,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善于提问、乐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成就其优秀学习品质,让其受用终生。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