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育才幼儿园 刘静
深秋时节,落叶缤纷,幼儿园院子里的大梧桐树下成了大班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小天地。忽然,新新大喊:“快看,那是什么?”孩子们都被吸引了过来,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灰突突的一团像是几片叶子蜷曲在一起矗立在墙角。待我们走近一看,那团“叶子”忽然睁开了眼,吓得几个孩子后退几步躲在了我的身后。我大着胆子仔细看了看,好像是一只猫头鹰。也许是我镇静的神情给了他们安全感,孩子们又从我身后探出了头。他们从没有见过猫头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凑近了点,仔细地看着这只“天外来客”。
很快,大家发现它的一只翅膀耷拉着不能动了。我问:“它受伤了,怎么办?”孩子们有的回应“帮它治疗”,有的担心“可是万一它咬人怎么办”,有的困惑“我们也不会帮它治疗啊”,有的提出“让它在这里等妈妈吧”……孩子们讨论时,我用手机拍照并快速搜索了一下,原来这真的是一只猫头鹰,学名短耳鸮,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听说是国家保护动物,孩子们更加坚定了要保护好它的决心。我们上网搜索后,发现需要有专门的设备才能救助它。不知是谁嘟囔了一句:“我们打110报警吧!”“对,有困难找警察叔叔。”孩子们纷纷响应,让我赶紧打110报警。我笑了:“警察叔叔各有分工,有帮助人的警察,也有专门维护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森林警察。他们能给受伤的野生动物提供更专业的救助。”
在孩子们的一致同意下,我们联系了当地的森林公安,他们快速赶到并证实了这只受伤的短耳鸮的身份。公安叔叔向孩子们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它。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纷纷围着问这问那。“它喜欢吃什么?”“它的家在哪里?”“它的伤能治好吗?”“它还能飞吗?”……公安叔叔一一解答,并告诉孩子们要把这只受伤的猫头鹰送到野生动物保护站,那里有专门的人来给它治疗。
猫头鹰被送走了,但那灰突突的一团依旧牵动着孩子们的心。“说说吧,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就炸了锅——“我们以前从没见过猫头鹰,这只猫头鹰是从哪儿来的呢?”“叔叔说它叫短耳鸮,是猫头鹰的一种,那猫头鹰还有很多种吗?”“它平时吃什么?”“它有爸爸妈妈吗?把它送走了它还能找到家吗?”……孩子们的求知欲异常强烈,我要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吗?不,要想让孩子们能够对此印象深刻并从中获得长足发展,不如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去寻找答案。
过了两天,在孩子们对自己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我们以“我了解的猫头鹰”为主题,继续开展了一次集体交流活动。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收获:有的带来了图片,向大家介绍猫头鹰的种类和它们喜欢的食物;有的分享了从爷爷那听来的关于猫头鹰的故事;有的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查了与猫头鹰相关的知识来讲给大家听;还有的找来了视频,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猫头鹰……整个过程,孩子们不仅丰富了关于猫头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过了些天,听说猫头鹰的伤好了,可以放飞了,我们受救助站之邀去参加放飞活动。孩子们一看到大笼子里的猫头鹰便纷纷围了上去:“猫头鹰,你的伤好了?还疼吗?”“一会儿,你就可以自由飞翔了,高兴吗?”帅帅瞄着一旁的秃鹫悄悄地说:“旁边那个大家伙看起来好凶啊,一会儿你飞走了可得离它远点!”一句话引得大家一阵担忧,还好站长及时走过来,向孩子们一一介绍了等待放飞的秃鹫、绿头鸭、红隼。听到看起来凶猛的秃鹫以动物的腐肉为食、不会捕食活的动物,孩子们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
在站长的带领下,我们把等待放飞的动物放到了空旷的场地,大家带着美好的祝福打开了笼子。看着它们展翅高飞,重回自然,大家忍不住欢呼雀跃,直到远方只能看到几个小黑点。慢慢地,它们彻底从视线里消失了,孩子们依然伫立在那里不愿离去。
第一次来到这个远离生活区的盐碱滩涂,我和孩子们发现,这片满是杂草的荒凉地却是野生鸟类的天堂。在这里,我们一起看到了更多的之前从没见过的动物,比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遗鸥、丹顶鹤等,二级保护动物灰雁、鹰隼等,还有被站长称为“明星夫妻”的斑头雁和大鹅。据说这只斑头雁伤好后一直不愿离开,和大白鹅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站长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救助动物的小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们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很多在生活中、在书本上从没有见过的鸟类,知道了有那么多的爱心人士在这些动物遇到困难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不仅被爱心人士所感动,更为自己能帮助一只受伤的猫头鹰重回大自然而骄傲。
在回幼儿园的路上,孩子们依旧热烈地交谈着,还纷纷表示以后要多多关注这些需要被保护的动物,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之手。
天上掉下个猫头鹰,也赐给我们一次生动的生态教育契机。这一系列活动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爱和责任,更是植根于他们心中的那份保护生命、爱护自然的意识。
随着环境的改善,我们身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有更多机会能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如何引导幼儿科学、适宜地与野生动物相处?如何支持幼儿主动探索更多的自然奥秘?如何及时生成丰富的相关活动?我也通过这次活动有了更多反思: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顺应幼儿的兴趣,善于观察、发现,挖掘生态环境中的关键信息,依据环境变化设计丰富、科学的活动,使生态资源真正融于活动、融于课程。同时,要认清不同地域环境的特色所在,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开发活动,不仅贴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更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生命意识,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还能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