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时间老师不爱发言怎么办?
教研时间老师不爱发言怎么办?
时间:2023-09-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教研时间老师不爱发言、总是被动学习?从问题出发,让原本教研高质量发生!》

  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也通常会借助教研,帮助老师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发展。

  园本教研的价值和重要性显而易见,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它的问题从实践中来、内容“自下而上”,更多的是为了解决本园保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园本教研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在教研时组织者应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路梳理,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01、寻找、确定教研问题

  就像儿童的游戏是围绕问题的解决一样,教研一般也是围绕问题开展的,并以此达到解决老师们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园本教研具有“问题性”,问题对于园本教研具有导向的作用,它主要来源于老师们对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保教实践中的体验和日常保教管理中的困惑。

  教研组织者可以先收集这些问题,了解老师们在工作中真正关心或遇到的难题。在教研前期,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教师座谈等方式采集问题,负责教学的老师或园长也可以通过观察一线教师的日常组织,发现老师们需要提升的能力、工作困惑等。

  02、分析、辨别教研问题

  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困惑,因此收集后问题的数量一定不少,但是否每个都适合作为教研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问题虽多,却需要聚焦于“真”问题上,组织者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辨别,结合所在幼儿园实际,找出有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在教研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讨论。

  教研问题的筛选有三个标准,老师们可以作为参考:

  ✦ 是否具有普遍性

  谈及问题,很多老师讲到班级当中的个例,如一个孩子每次进班都会哭,已经持续一学期了但老师还是解决不了……这种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但更适合与老师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而非作为教研问题呈现,因为类似的情况并不会在每个班级都出现。

  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小班孩子刚入园,大部分都在哭闹,这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适合作为教研问题进行讨论。

  我们会发现:教研问题的普遍性越高,跟老师实际工作契合度也就越高。联系更强,交流讨论起来更有共鸣,老师的内驱力增强,教研质量也能得到真正提升。

  ✦ 是否具有迫切性

  在本次教研中,有没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否则可能会影响老师接下来的工作或专业性?比如在开学初做材料投放的相关教研,班级孩子现阶段对某一主题特别感兴趣而老师不知道如何支持等。

  ✦ 是否具有发展性

  教研核心问题的解决一定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精神相一致,在教研前我们需要明确解决的到底是老师的管理问题还是儿童的发展问题,比如班上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跑,老师不知道怎么办,在这一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老师的管理问题而非儿童的发展问题。

  03、教研过程的计划与方案

  当问题确定好后,教研计划也就开始了。教研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幼儿园也都有做一学年的整体教研规划。在单次教研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 有明确的教研目的

  本次教研的目标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核心目的是什么……这些是需要提前明确的。

  ✦ 确定参与人员

  需要哪些老师参与教研呢?保育老师需要参加吗?主班老师和配班老师都要参加吗……参与人员要有针对性,如这一次的教研主题涉及保育的相关内容时,保育老师是一定要参加的;下一次教研主题是如何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保育老师可能就不在其中了。

  除此之外,还有新教师与骨干教师的人员区分、小中大不同年龄班的人员区分……确定参与人员的目的是有更强的针对性。

  ✦ 教研活动准备

  物质上的准备:如教研所需场地、道具、游戏环节、书写工具等。

  经验上的准备:老师们可以提前就教研问题查阅相关书籍或进行一些思考,这样在活动开始后也能快速进入状态。

  04、教研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对教师个人来说,教研活动几乎是在教学实践之外最重要的专业学习与发展途径,在组织与实施阶段,注意这些方面能推动教研向高质量不断迈进。

  ✦ 重要的提问

  在教研实际组织的过程当中,提问是促进老师思考的重要手段。第一,教研中尽量提开放性问题,比如你觉得理想当中的孩子游戏状态是怎样的?老师才能有话说,如果提封闭性的问题,谈话往往无法展开;第二,提问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比如本次教研主题是户外安全问题,但可能老师们聊着聊着就转到了区角相关话题上,此时就需要及时通过提问拉回原本的主题。

  ✦ 注重客观描述

  客观描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客观描述老师的想法而非主观臆断,避免大家在沟通时产生误解;二是借助客观描述让老师们方便获取关键信息。

  ✦ 善于将讨论的内容聚焦

  在教研时,容易出现讨论内容偏离主题,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但可能会导致教研深度不够甚至不能解决问题,因此组织者也要时刻注意将主题及时拉回。

  ✦ 注意感悟、体验方法的使用

  理论的方式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像孩子那样直观地体验也能帮助老师们打开思路。

  比如在师幼互动的教研过程中,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分角色扮演老师和孩子,直观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再比如在讨论户外材料投放时,可以让老师自己去玩一些户外的材料,让他们亲身去体验这些材料怎么玩,好不好玩,为什么有的材料孩子不愿意玩……

  ✦ 营造平等和谐的研讨氛围

  教研活动是实现对话性与合作性实践的活动,但前提是老师能够感受到平等、和谐,以及被接纳。除了全园性质的大教研,还可以通过不同年龄段、话题等划分小组进行教研,老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 应当基本形成相对明确的结论

  有了结论,才会有后续明确的实施,最终应当基本形成相对明确的结论,有一定的成果呈现。

  05、教研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效果与反思是非常容易被组织者忽略掉的部分。在教研活动结束后,如果没有做到对教研效果和内容持续跟进,就容易出现教研时很热闹,教研后还是老样子的情况。

  那么教研活动结束后,效果怎么样,我们从何得知?又如何进行反思呢?

  ✦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很少有幼儿园在教研之后会询问老师:“你觉得这个教研怎么样?”

  但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意味着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都能对教研进行评价。一个幼儿园教研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们希望把教研做好,能够真正发挥它该有的作用,就应注意在每场教研活动中逐步积累起经验,重视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 遵循正向、积极的评价原则

  一些老师曾表示害怕在教研场合说错被批评、说得不好被嘲笑,压力很大,因此在活动中基本是附和领导的观点,偶尔发表不同的见解。透过这样的情况,可以预见,教研活动将趋近于“一言堂”,没有活力。

  应当明确,教研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老师“找碴”:你做得有多不好,你的班级有多乱……而是对老师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因此,在鼓励老师在教研中多交流讨论的同时,组织者需以积极的态度及时回应发言的老师,成员之间互相宽容、欣赏,营造良好的氛围。

  ✦ 采取多种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有很多,如参与老师的感受、教研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教研中提到的方法老师是否能落地执行……需要综合进行评价。

  不同主题的评价也不同,比如安全主题看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是否有下降,班级材料投放主题看老师后续班级环境是否有变化等。

  ✦ 关注教研活动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组织者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已经开展了教研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实施起来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后续跟进,比如教师是怎样理解、执行的?在执行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如果缺少教研成果的跟进,那么教研活动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对于组织者而言,一定要关注讨论成果后续有没有在班级中落地,有没有在教师的教学、支持当中得以体现出来、推广,一段时间后还要回到班级中去验证教研的效果。

  园本教研强调了教研活动的“园本化”,需要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投入,它不再是任务驱动下的被动学习,也不再是缺乏发言机会的“你说我听”。

  当下如果想要老师更好地参与到教研当中,最好是“从老师中来,到老师中去”,让教研活动回归本真。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