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学校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问题多多:
有的属于"萝卜炖萝卜仍然是一锅萝卜"的低层无多大作用的"1+1仍然等于1″的浅层次集备;
有的初备、合备侧重点不分,属于重复性再说一遍;
有的是研来研去就这几个熟悉面孔,属"近亲繁殖",无一点新意,让教师厌倦;
有的因过度竞争存在,核心、关键的经验教师遮遮掩掩,尽谈一些常识性知识,纯粹应付浪费时间;
有的变成了偷懒式的分工写教案;有的轮流作主备发言人,其它教师集备前一点准备也没有,主备就几乎等于合备;
有的因缺少集备贡献度考核,骨干教师积极性不高。
如何破解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应付、低效这个棘手共性问题?以下十种集备新形式也许能带来一股新风,缓解、破解这个问题。
一、对传统集备路径进行变式
共性方法:指定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处理。
变式1:人人初备——集体交流——形成“共案”——“共案”的个性化处理。
变式2:人人初备——现场抽鉴决备主备人,其它相同。
变式3:集体研讨单元内容——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
变式4:每个教师独立钻研教材,青年教师在会上提出初备时遇到困惑或棘手解决不了问题,有骨干教师重点释疑答惑,即解决问题答疑型集体备课。
变式5:先指定教师自备后上原始态课,其它教师集体观课,针对该课再研讨改进设计方案,即逆向翻转式备课。
二、双段螺旋提升备课:初备、合备各有侧重
初备(初案)——突出“五个围绕”:
1.围绕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
2.围绕三维目标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3.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设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及达标训练的主要问题,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并准备问题拓展生成的多种预设;
4.围绕个人备课中的问题(困惑和疑问),做好集智备课发言准备(这点很重要);
5.围绕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预设。
集备(共案)抓好“五个方面” :
1.站在“学者”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链接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个性化的解读等;
2.说明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
4.说明问题设计及其意图,对课堂有效生成性问题的预案准备;
5.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
三、邀请有经验教师指导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时,我们要邀请去年教过本教材的有经验教师,对今年学科教师进行单元教材、作业设计专题引领,因这些教师去年刚教过,对教材非常熟悉,对本单元重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常见考点了如指掌,同时他们对往届学生学习本单元共性问题叙述也有借鉴意义。这样新教师就可以不犯重复性错误,就可以站在同事肩膀上把课备的、上的更好。
四、以考定(教、学、练):问题前置的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备课前就将最近三年单元测试卷及当时试卷分析调出来,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研讨:涉及到知识点,考到什么程度,怎么呈现,尤其是关注上届学生考试遇到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对本届教师教学建议。
试想,这种问题前置,提前预防,同时围绕考什么,就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这样教学评相匹配,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提升。
五、四课互动提升备课素养
这里的四课即写课、辩课、洗课和创课。
1.写课
写课是教师单独备课、集中教研后思维生长的可视化呈现,分研课前写课与研课后写课二个阶段。
研课前写课指的是把备课过程中自己阅读课标、教参、教材、试卷、教材解读及优秀教师设计方案后,自己所思、所悟写下来。主要包括对教材地位认识,对学情分析,知识来龙去脉,上挂下联,该知识在单元地位,课标要求及对课标二次解读,重难点及破解策略,达成目标依据与检测手段,依据目标达成所需要设计学习内容、开发的课程资源、搭建的有效脚手架等。
研课后写课指的是主备教师主体教研后、上课后对课前写课内容的二次反思,尤其是年轻教师也可整理“课堂实录及点评”成果型内容。同时参与教师也可以对习课前后自己感受最深内容、创课框架方案用文字记录下来。
2.辩课
同伴之间各自提出自己设计方案,针对情境创设、学习目标、学程设计、目标达标检测依据、主干问题设计、重难点破解策略等环节进行争辩,达成共识后,集各自模块优化后的优秀设计合成习课初稿。辩课主要是选择优化后的设设计模块,做加法。
3.洗课
因初稿是集大成者,必然“肥胖、臃肿”,就需要做减法,备课组采取逆向思维思路,哪些内容没必要,要忍痛割舍?哪些内容需要瘦身?哪些内容需要整合?洗去的是表层、作秀内容,深淀的是本质、精华。
4.创课
依据洗课后的共案,结合班情进行各自创课设计。
六、重点放在单元学历案备课
1.理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关系:重点做好单元目标、细化、分解,比如单元语文要素训练要分解到课时中去。
2.教材解读:在研读教材基础上,重点梳理三大关系:
册与册知识点之间关系,知道前面学了什么,这一部分为后面什么服务的,即搞清知识来胧去脉,做到上挂下联;
课时与课时之间关系,明确教材编写体例及设计意图;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关系,要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及知识双向细目标。
3.学情分析:可采取问卷、访谈方法重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经验、思维、心理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以学定教。
4.教学设计:本部分共分三部分:
一是对本单元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常见考点进行详细梳理;
二是目标达成设计,尤其注意对新题型搜集与研讨;
三是关注本单元大概念及渗透的学科核心素养。
5.教学策略:着重让去年教过本单元的有经验老师给出建议。从去年单元测试卷及试卷分析中得出的今年教学要提前预防问题及需要拓展补充内容。消化落实课标、教参上的相关教学策略、建议。
6.课时划分:协商本单元新授、习题、复习、检测、机动课时数。
7.单元试卷设计与研讨:建议不用市场上的公用试卷,通过改题、创题进行个性化试卷命制。
七、专题模块式研讨
从每次都是整个流程研讨,变换一下对某个环节重点深度研讨,比如,学习目标设定、嵌入式评价任务设计、教学评一致性体现、课堂小结变课堂整理、合作学习形式创新、作业设计等,每次只选择一项进行专题研讨。当然也可针对试卷编制、不同版本同一单元教材处理等也可开展相关研讨。
当然开展说题、品题也是一种实用专项备课。单元层面说题、品题:让教师出试卷倒逼教师读教参、说课标。
教师阅读教材基础上,列出单元目标要求清单,再此基础上编制一份单元测试卷,接着让教师说试卷编制结构、题型、分值,尤其说为什么选这些题,理论依据是什么,即课标对该知识点学习目标总要求、级段要求是什么。
课时层面:说压轴题。
立意分析: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方法、课标及中考说明的要求,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试题分析:试题特点、试题情境、考查角度及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的比较分析(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难点)。
解题思路分析:根据题设条件或设问指向、问题的结论对解题思路形成的作用,梳理解题思路、步骤、解题关键点如何突破及结论。
错因分析:针对学情,预测学生存在问题,分析错因,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拓展分析:对试题进行合理改编和补充用以解决同类问题,或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资源。我教的思路是什么?研究完后,我们教研组的改进,针对新学期,我们是如何改进教学的。
开展说题活动,它综合考法,学法,解法与教法,将命题,学题,教题,反思四大范畴有机融合。说题过程是教师理解考点,理解知识,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全过程。
贡献度考核集智备课
学科组每个人自备,在合备结束时,如果某个老师学习目标、教学程设计、主干问题设计、预设问题应对策略、例题题型设计、作业设计等任何一个环节被吸纳到集备案中,才认为教师初备是有效的,给予积分,如果一点也没选上,则认为是无效初备。
每月、每学期对教师合备贡献度进行考核奖励,同时在集体备课成果作品上,标注该作品原始人、重要观点策略的贡献者、学术把关人等之类的“被看见”的信息,就会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跨校联合互换主备人集备
为了避免"亲近繁殖"带来的"越来越同质低层次现象,为了增加集备教师新鲜感、重视度,可采取跨校"杂交"形势,互换主备人,因主备人在外校主备发言,肯定会特别用心准备来展现自己水平,同时因换了生面孔主备人,本组教师会产生新的期待,投入度自然增加,效果肯定不错。
提升型备课:团体学习揣摩名师教学流程
双循环赏析揣摩课堂实录。首先,教师认真阅读课堂实录,在整体观照实录、提炼实录基础上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称之为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上得了天”——就是学思想;另外还要让教师“下得了地”一一就是学技术。即把教学理念还原成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再还原成课堂实录。
在对比中学习各师课堂视频。首先,让教师在不看视频基础上,思考假设我上这节课会怎么上?写出自己详细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其次,观名师课堂视频,揣摩各师这节课是怎么设计的。第三:思考名师这样设计背后支撑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最后:比较两种设计异同,借鉴吸收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与课堂视频微格学习。
借助播放中暂停还原功能,对名师情景导入、问题设计、课堂用语、课堂评价、教学机智、偶发事件处理等环节进行微格揣摩体验感悟、反思。
采用“我会怎么做?名师怎么做?为什么他这样做?还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四问法进行。
还要通过实录与视频比照,深入思考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课堂实录?
另外: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异地同质两校、强带弱或专家指导远程网上集体备课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