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肖川在《公开课与常规课》一文中指出:“公开课可以起到示范、观摩,为教师培训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展示教学探索的成果,为上公开课的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镜鉴和契机等作用。”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反映了幼儿教师的教学功底,也能够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园长荟总结了5个小技巧,分享给各位幼儿园老师。
技巧1:选材要新颖
上好一节公开课,选材最重要。
首先,公开课的选材一定要围绕幼儿教育的目标,体现教育领域的相互渗透,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要适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一定要贴近幼儿生活,还要具有科学性和挑战性。
技巧2:目标要明确
无论什么课,都有它的目标。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清晰,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能体现学科的特征;还要有整合性,注重幼儿年龄特征、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中班科学活动“5以内的相邻数”:
“相邻数”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首先,教师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相邻数”的概念,并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其次,让他们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教师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技巧3:准备要充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上好一节公开课,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针对他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玩教具的辅助,但是,教具的制作必须要符合活动内容。
例如:“5以内的相邻数”,由于是公开课,为了方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观摩角度,教师首先把环境布置成一个半圆形摆放;为了不让幼儿提前发现教学道具,可以将准备的“火车票”(1—5数字卡)放在每一个幼儿的凳子下面,用绒布将小动物及蘑菇房的挂图遮了起来。
另外,1—5操作数字卡、填数卡等准备得很充分,也是根据活动内容的层层递进,依次呈现在幼儿面前的,为本节活动提供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材互动的良好空间。
技巧4:过程要严谨
对于一节公开课来说,结构一定要严谨,过渡自然流畅、讲课张弛有度、环 节有序、层次清楚、重难点突出;能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环境、材料,能满足他们操作的需要,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索、观察、情感体验的机会与条件;还要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指导、面向全体、能有效运用生成目标,灵活把握教育契机。
1.导入部分
“万事开头难”,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是否有个好的开头,所以,导入的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有效、适宜。
例如,“5以内的相邻数”导入的设计,为了后面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首先要让幼儿理解“相邻数”概念,但是,对3-6岁的孩子讲清楚相邻数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要摒弃“说教”的 教学模式,而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用谈话的形式开始:“小朋友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吗?”“告诉教师你家有邻居吗?”“什么样的人家就是你家的邻居?(离得最近的、和自己的家相邻的)”;然后又让幼儿看看自己座位旁边有几个好朋友,进一步理解“邻居”的概念,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正题,使他们理解了“相邻数”。
2.基本部分
当幼儿理解了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两个邻居”之后,教师可以用门铃的“叮咚”声让小动物出场。小动物的出场并不是突兀的,而是请中班的小朋友去小动物的家里做客。为什么要来请客,原来小动物们搬进了新房子,但新房子一模一样容易走错门,怎么办?按顺序编门牌号。
一个环节和一个环节紧紧相扣,随着情节的变化,幼儿也以各种角色参加到活动中,此时,教师就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小朋友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互动游戏中。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千万不能忽略一些小细节,一定要实施教学教育方针,如果小朋友发音不准、回答错误,我们就要认真、耐心地纠正。在教学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抓住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兴趣,并用我们的激情去带动孩子,用我们的专业来说服领导、教师,用我们的心打动家长。
3.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整个活动的延续,要跟整个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戛然而止”会让人觉得唐突,如果 “拖拖拉拉”结束又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之前好的感觉会一扫而光。
所以公开课一定要“见好就收”,给孩子和听课教师留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才是最好的结尾。
例如,“5以内 的相邻数”结尾部分,由于前面是孩子们玩的“开火车”游戏:“请一个幼儿上来当编号是2—5的列车员,并且大声地说:'我是2号列车员,来来来,我的邻居跟我来',此时,手持1号和3号火车票的孩子立即起立跟着2号列车员伴着音乐出发了,依次变换数字卡,反复玩几次游戏后就到结束活动时间了。
这时,教师可以说:“我是列车长,今天小朋友表现得都很棒,所以我要带所有的小朋友去旅行,来来来,请上车!”然后我就很自然地带着小朋友离开活动室,结束了活动。
技巧5:坚持“幼儿为本”
上好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还要求教师普通话一定要标准,语言简练、规范、 富有启发性、感染力,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公开课最大的价值在于:为教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样本。
所谓研讨型公开课,即为教学研讨而组织的公开课,其重点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通常包括四个环节:教师课前准备、上课(听课)、说课、评课。
《成长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世间无处不在发生变化。每一个幼儿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我,而且是一个生命不断成长与发展的"我"。
经过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大班幼儿身体发生着悄然变化,兴趣、情感、能力等方面也不断发展。不知不觉中,他们从幼儿园最小的一员转变为幼儿园中最大的哥哥姐姐。在这成长历程中,既蕴涵着许多兴奋和喜悦,也潜藏着许多教育的契机和内容。
对幼儿来说,发现自己的变化,知道自己的成长,探究自己身上的种种变化,体验在幼儿园中角色的转变,关注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通过主动地与弟弟妹妹交往,大带小的活动及做老师的小帮手,进一步满足幼儿渴望成长的需要,满足幼儿自信与成就的需要。
同时,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及亲人的辛劳和关爱。综合活动《我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生成。本次活动选材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一、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个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自己身体相貌的变化以及使用物品的变化
2.学习表达自己成长的变化。
3.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自己身体相貌的变化。重点定于2.学玩成长棋,学习表达自己成长的变化。
三、为了达到目标: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2.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3.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三、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发兴趣。
出示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这是谁呀?每一个人都是从胎儿长大的。
此环节,通过ppt吸引幼儿,从而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幼儿观看小时候的照片,了解自己身体、相貌发生的变化。
1.出示某幼儿的一张照片,大家猜猜他是谁? (选用变化最大的幼儿照片)揭晓答案后一起来比一比,小时候的相貌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结伴交流自己及他人成长中相貌的变化。
3.教师小结∶人在成长过程中样子会发生变化,有的变化小,有的变化很大,变得都不太像了,真有趣了解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自己身体、相貌发生的变化,激发兴趣,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得到了体现。
(三)幼儿观看小时候的物品及交流成长趣事,发现自己在能力上的提高。
1.幼儿自由观看、摆弄小时候的各类物品,并与同伴积极交流。
2.集中选取几个典型让幼儿边展示物品边讲述,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
3.教师小结:我们长大了,用的物品都发生了变化。
此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紧扣,通过观察小时候的物品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的能力的提高。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二得到体现。
(三)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四)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的变化的喜悦、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两组制作”成长变化图“:胎儿——新生儿——现在是这个样子-——将来--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
另两组幼儿在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完成整体目标了。
贯穿整个活动,我的设计思路是: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整个活动我始终以孩子的兴趣为岀发点。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如运用经验交流讨论、观察比较法;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为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