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九九3岁了,因为爸爸常年出差在外,妈妈白天要上班,因此平时主要由姥姥姥爷轮流帮着妈妈带。最近妈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九九很愿意跟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玩,但面对比自己大的小伙伴时会出现各种躲避行为。比如,九九和妈妈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看见桃桃哥哥过来了,九九就会以“小便啊、累了啊”等各种借口离开广场。如果是依依妹妹骑着自行车过来,九九就会主动上前,很开心地招呼小依依:“你快来追我呀。”妈妈觉得非常奇怪,以往别人说的“小孩子喜欢追着大孩子跑”怎么一点没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呢?
原因
案例中的妈妈非常细心,她发现3岁的女儿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追着大孩子玩”,反而有些回避,所以觉得有些纳闷。一般来说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1、孩子发展的年龄特点使然
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自豪、羞愧、内疚等情感萌发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依据成人的评价来建立自我心理形象,因此对外界的评价特别敏感。从上面的案例来看,九九可能是个自尊心比较强、表现愿望比较高的孩子,特别看重成功,不愿意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因此表现出不爱跟大孩子玩、只爱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的现象。
2、与成人的态度有关
孩子对事物的态度往往受到成人的影响,如果孩子从成人那里感受到来自大孩子的不良情绪体验,孩子可能就会采取回避策略。比如,父母经常不在家,如果老人看孩子又比较小心,担心孩子被大孩子欺负,看见大孩子就赶紧拉着孩子走开,或者告诫孩子“不要跟大孩子玩”之类的,那么孩子就会害怕大孩子。再
如,“别人家孩子现象”,如果家里人总喜欢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较,或者表达过“那个小哥哥真能干”之类的意思,可能会让孩子觉察到自己不如人,因而就会避开这种刺激的出现。
3、与孩子的天生气质、个性特点以及经历有关
有的孩子控制愿望比较强,希望把所有事情都纳入自己的可控范围,因此对脱离自己能力的任务、不可把控的大孩子,都会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方法。或者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对安全感的需求比较高,特别害怕有威胁性的事物,因此只喜欢比自己弱小的游戏伙伴。此外,孩子也有可能真的被大孩子欺负过,因此留下心理阴影,不爱跟大孩子接近。
对策
尊重、鼓励和引导永远是我们对待孩子所应抱持的态度和行动。
1、承认并尊重孩子的交往偏好
有的孩子只喜欢跟大孩子玩,有的孩子只喜欢跟一个孩子玩,有的孩子在某个阶段喜欢跟大孩子玩,在另外阶段又喜欢跟小孩子玩。孩子的交友情况就像我们成人吃东西一样,各有偏好、多种多样。如果孩子能够享受友谊的乐趣,能够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那么家长就不必介意孩子跟谁玩。其实有的时候成人也很功利,总觉得跟大孩子玩能带动自己的孩子变得比较“聪明”,这才是成人之所以认为“跟小孩子玩”是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当孩子在某个阶段只喜欢跟小孩子玩时,成人不能只按照自己意愿、硬逼孩子去跟大孩子玩,而是要慢慢等待,等孩子准备好再说。
2、消除顾虑,并做出正面示范
成人要去除心里对大孩子的疑虑。一般来说,小孩子总是喜欢一起玩的。如果姥姥姥爷带九九出去的时候有大孩子靠近,也是因为喜欢九九,想跟九九一起玩。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冲突,但这是极其正常的。因为孩子们不太明白怎样交往,成人正好可以做出示范,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如果大孩子来家里做客,成人可以先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一起投入地游戏,九九可能会观望而不再执意要离开,成人可以邀请九九帮忙:“九九,我们这个房子还缺一个小方块,你能帮我找一下吗?”以此来吸引九九自然融入游戏中。
3、不和大孩子作比较,多挖掘孩子的优点
一般来说,大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会好一些,成人可以夸赞大孩子“会照顾小妹妹”“勇敢”等品格优点,而不要夸赞小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做不到的,比如,“小哥哥跳得真高”之类的,避免让敏感的九九觉得自己不如大孩子。九九回避与大孩子交往可能与自信心不足有关,家人平时应该多找孩子的优点,充分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比如,“九九能帮爷爷捶背,真是个体贴的孙女!”或者说,“小哥哥跑得快是因为比你大,九九长大了也会跑得更快的!不管怎么样,妈妈都喜欢九九!”此外,针对具体行为的赞美会让孩子更加积极自信。
在案例中可以看出,九九对跟小孩子玩很有方法——“你快来追我呀”,立刻就能主导一场非常有趣的游戏,这是一种能力,应该被妈妈肯定。妈妈可以用赞赏的口吻夸奖她:“九九的这个主意真好!你俩马上就玩起来了,多开心呀!”让孩子获得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或许以后在面对大孩子的时候,九九会将这个办法进行迁移。
4、淡化挫折,培养勇敢、坚毅的品质
从案例中的表述来看,由于九九的爸爸常年不在家,可能缺失由父亲形象带来的勇敢、坚毅等品格,因此家人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最理想的当然是爸爸能够多陪伴九九,一起玩一些大动作游戏,如,举高高、追逐跑、攀登肋木之类的,鼓励孩子多多去尝试自己不敢做的事情。但是无论有没有父亲的陪伴,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家人不要责备孩子,而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别着急,我们来想想怎么办更好”,引导孩子找出解决办法。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的偏差是在提醒我们及时进行调整。案例中这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妈妈不必焦虑,相信经过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孩子的交友状况会有所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