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时间:2019-02-22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在美国——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去吧,孩子。
你已经长大了!
在英国——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去吧,孩子。
争取属于你的那份荣耀!
在加拿大——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去吧,孩子。
你会是一个勇敢的小朋友,去结识你的新朋友吧!
在中国——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
老师批评你了吗?
小朋友欺负你了吗?
舍不得妈妈吗?......
在世界的各个国度,都会有这样一部分孩子的存在:不想上幼儿园。
正所谓人的行为会随着能力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也许在这群孩子中,有一些孩子是因为自理能力的不足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
在幼儿园里的班级里,一个班大约有十几-二十多个学生,总有学生依赖性很强,生活自理能力有点差,为了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系鞋带、系扣子、洗手等小问题去找老师帮忙。虽然这些事情看起来都非常地简单,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个难题,因为他们还无法独立完成。
春季开学在即,如何提高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就成了家长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了。
也许有人会说,等孩子长大一些,慢慢都会学会的,不要急于一时。
其实当孩子双脚开始站立起来的时候,有些路就只能一个人去走,这是旁人无法替代的。
事实证明,从3岁入园起,幼儿的能力和习惯就开始萌芽了,且大多都是在幼儿园养成的,所以,我们能否抓住幼儿园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那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呢?
发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增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以家园共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孩子是最会模仿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做好带头作用。
在学校里,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园老师,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在家里,孩子们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父母的继续教导也不能含糊。
几乎在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会制定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主题课程,可能是课堂小比赛,也可能是户外拓展等,有机会的话,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在活动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各种生活自理小技巧。
孩子就是一张待书写的白纸,你想在上面画什么,你就得先变成什么。想要倾听读懂孩子内心的声音,就得先拥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一步步学会,一步步成长。
耐心引导,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稳步培养。
谁都不是天生的神。想要孩子一步登天是不可取的。
先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教,从开始学会自己吃饭、洗手、穿鞋、穿袜子到收拾分类等,一步步地稳步推进,不着急,也不慌张,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一直都在陪伴他一路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不要包办孩子可以做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有的孩子是因为懒,所以频繁地不愿意动,总是喜欢求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不理会”,或者是表示自己也不会但是愿意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当孩子知道求助无门后,再鼓励孩子去解决。
做好了要学会鼓励和表扬孩子每一次的成功体验。比如,自己穿好了衣服;自己吃完了一碗饭;自己收拾好了玩具;自己刷牙了......
没有做好,就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耐心引导,及时纠正,以免重蹈覆辙。比如要分清左右脚之后,才能穿对鞋子;穿套头毛衣时先将头露出,再慢慢把胳膊伸出来;洗脸的时候不仅要洗眼睛鼻子,还得洗耳后和颈部;吃饭的速度太慢或者撒饭撒地上了,切不可直接训斥和责备,可以温和地告诉他怎么样拿筷子或者勺子,才能吃得又快又干净......
小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教就会。在合适的时候,还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让孩子体会劳动的乐趣。
每一次进步都是孩子成长路上一次突破,慢慢累积,终有一天会有收获。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生受其罪。”
抓住幼儿关键期,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增强责任感,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