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作,矫正幼儿社会退缩行为
时间:2019-04-11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次
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需要教师与家长积极联系,主动沟通,但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而言,家园沟通似乎并不怎么容易。那么,新教师在家园沟通中存在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比较好的解决策略呢?
初入职的新教师会碰到很多实践困惑,其中就有如何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问题。
一、家园沟通中的不适宜行为
(一)沟通态度
1.被动型
孩子离园的时间到了,家长对孩子在园的表现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希望老师能够和他们说说孩子的具体表现,但是,新教师却迟迟没有开口,家长只好自己主动上前询问:“老师,我家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得怎么样?”
可见,新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进行家园沟通时往往表现为逃避、欠主动。久而久之,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降低。
2.过于密切型
“珊珊妈妈,你来啦!知道吗?我们班的豆豆今天又闯祸了,又把其他小朋友的手抓破了。”
“真的啊,豆豆上个礼拜不是才把别人弄伤吗?下次老师可要看牢一点豆豆。”珊珊妈妈说完便转过头对自己的孩子说:“珊珊,以后你少和豆豆一起玩,他管不住自己的小手。”珊珊点点头。不仅如此,珊珊妈妈还把这事告诉了其他幼儿家长,以至于很多小朋友都不敢和豆豆一起玩了。
这种为了拉近关系而与家长进行的“刻意”沟通,既会给其他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又会降低其他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度。
3.亲疏有别型
“小宝妈妈,今天小宝吃饭第一名哦,小宝真是个非常棒的孩子,老师很喜欢小宝。”
“看来我们家小宝真棒嘛。”小宝妈妈高兴地带着小宝走了。
“老师,我们家小琪表现怎么样?”另一位家长凑过来说。
“小琪啊,还挺好的。”说完老师便转过身去和其他家长说话了,小琪妈妈有点受打击,只好带着女儿走了。
在家长来园接送孩子时,有些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细节,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太过明显的区别对待,会使个别家长心生不满,认为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甚至不再信任老师。
(二)沟通内容
1.负面信息过多
晨晨妈妈来幼儿园接孩子,看起来心情很好,但刚一踏进教室,就被一位新教师叫住了:“晨晨妈妈,最近晨晨很不乖,上课经常说话,老师提醒他多次了,还是不改。吃饭也是最后一名,中午也不睡觉……”
久而久之,为了不再听到老师的告状,晨晨妈妈每次只能匆匆忙忙地接走孩子,不愿和老师有交流。
在家园沟通时,新教师经常把握不住沟通的度,不讲究沟通的技巧,将孩子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家长听了心里肯定不舒服,这样既会让家长觉得难堪,又会给家园工作造成阻碍。
2.评价笼统
家长对孩子在园的表现很关注,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但不少新教师却习惯性地使用“挺好的”“还不错”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表现。殊不知,家长要听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等具体情况。
3.缺乏解决策略
针对幼儿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向家长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而实际的情况是,新教师往往很难会主动,甚至根本提供不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相比较而言,老教师不仅能够提出幼儿现有的具体问题,还可以提出比较好的引导策略,这样的沟通对家长而言才是有价值的。
二、不适宜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虽然新教师在上岗之前接受了理论培训,包括与家长的沟通技巧,但这类培训和学习往往流于表面,一旦应用于实践,就会凸显出弊端。再加上培训的内容可能相对滞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对幼儿的观察不到位
新教师上岗初期,面对很多事情都会感到茫然,遇到难题不能较好地统筹解决,往往只懂得在幼儿“上课”“游戏”等大环节中想办法,不会“见缝插针”,全面观察幼儿的一日生活,忽略对孩子的细致观察。这是新教师普遍存在的相对薄弱的环节。
三、解决策略
(一)细心观察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愿望,对孩子共同的爱能够拉近家长和新教师之间的距离。那么,新教师应如何把这种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呢?
然然是个有严重入园焦虑情绪的孩子。一天,刚离开妈妈的然然见桌子上放着数学排序玩具,便自顾自地玩了起来,很快就忘记了妈妈的离去。孩子离园时,老师与然然妈妈提到这个细节,并建议她用然然感兴趣的数学材料来引导孩子,逐渐帮助然然度过入园焦虑期。教师能够观察到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变化,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优势,并与家长分享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样,才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用心和爱心,最终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二)了解家长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而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又都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先了解家长,才能更好地沟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可以根据家长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值等来选择不同的沟通内容与策略。
比如,从家长年龄来看,年龄稍大的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饮食等生活情况,年轻家长则比较关注幼儿的在园表现。一般而言,与女性家长更容易沟通,而男性家长通常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这时就需要教师主动一点,沟通时也要做到具体而简练。
考虑到家长的接受程度,新教师在反馈信息时还要讲究技巧。一般不要一口气列举出孩子的所有缺点和不足,而应先扬后抑,先做出一定的铺垫之后,再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
(三)沟通技巧
1.语言技巧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载体。所以,新教师要知道“说什么”“如何说”,注重沟通的艺术性,必要时可利用同理心。
(1)沟通的艺术性
“一一妈妈,这几天一一吃饭的速度变快了,而且还能把饭菜吃干净哦。”
“真的啊,我们家一一有这么大的进步,真是太好了。”
“是的,要是一一能够多吃点水果就更好了。”
“好的,我们一定会注意的。谢谢老师提醒。”
老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触及孩子的缺点。如果我们直截了当地将幼儿的缺点告知家长,会让家长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抗拒感。所以,新教师需要注意说话的态度,使用语言的技巧,掌握好分寸,尽量积极、正面、具体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避免给家长造成“告状”的错觉。注意先扬后抑,褒贬结合,既要肯定孩子的优点,又能够指出幼儿的不足。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更容易接受,并可以轻松、愉快地与教师沟通,主动寻找机会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
(2)同理心
幼儿园的早点一直是以饼干和牛奶为主,小五妈妈则建议早餐可以提供酸奶。
“小五妈妈,我们知道你是希望幼儿园的早餐更加多样化,想让孩子有更充分的营养,但是每天喝酸奶也比较单一,我们将轮流提供酸奶和牛奶。”
“嗯,这个办法好。”
新教师往往习惯于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未考虑家长的感受,而家长同时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出现隔阂、障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新教师学会换位思考,懂得设身处地地为家长和孩子着想,理解家长的心情,接纳家长的合理建议。这样,不仅能够让家长对教师产生信任,久而久之,家长也会受到影响,开始理解教师的不容易。
2.非语言技巧
掌握非语言技巧其实是指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而,家长往往能够从教师的眼睛中感知教师的真实态度。这就要求新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保持平视,避免仰视、俯视、斜视,同时避免眼神游离。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坚定的眼神,都能使家长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
家园沟通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关键环节。新教师只有掌握了沟通技巧,学会有效沟通,才能在工作中找准位置,搭建起家园沟通的桥梁,进而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