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长工作 » 请静静聆听孩子心中“恐惧”的小秘密
请静静聆听孩子心中“恐惧”的小秘密
时间:2019-07-29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

“恐惧”是什么?它可以说是人类甚至说是动物基本情绪反应之一。当恐惧来临时,我们马上就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反应——眼睛睁大、呼吸加快、肌肉紧绷,随时准备采取逃跑或防御行动。在教科书上我们会看到一个词“应激反应”,就是对以上身体反应的命名。长期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因此,我们不希望自己总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尤其不希望儿童处于这种状态下。
研究表明:体验过强烈消极情绪的儿童,较难抑制自己的感受,也不容易从干扰事件上转移注意力。因此他们受到挫折时更容易发怒或侵犯别人,与老师和同伴的关系较差(《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而恐惧这种消极情绪就是幼儿期常见的消极情绪。
一、案例描述
场景一:医院看病
半夜TT剧烈的咳嗽声,惊醒了家人。从TT喉咙里发出“嘶嘶”的声音,家里人很担心。然而最担心的却是TT自己。他感觉自己快不能呼吸了,疼痛和对疾病未知的恐惧让TT不能继续睡觉。他用尽自己的力气大声哭泣,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恐惧。妈妈轻轻地抱起他,对他说:“TT,别怕啊。你现在小嗓子生病了,所以会有些疼。就像你的小玩具坏了一样。还记得你的西瓜玩具吗?它也生病了,我们把它拿去修理了。它很坚强,修好就没事了。我们也要坚强哦。妈妈知道你难受,妈妈会陪着你去看医生,医生会帮助你的。”TT听到妈妈这样说,停止了大声哭泣,紧紧抱着妈妈。
妈妈带TT来到医院。TT的喉咙虽然还是疼,但是他不再哭泣,而是对医院的环境感兴趣,一会做做椅子,一会站在电子秤上玩一玩。轮到TT看诊时,他很配合医生的检查。最让妈妈惊奇的是,TT在扎手指时一声不哭,还好奇地用手指玩弄起自己流出的血液。
场景二:打雷闪电
TT经常听邻居小朋友说,晚上下雨打雷的声音好吓人。他问:“妈妈,你害怕打雷吗?”妈妈说:“我不害怕。”TT又问:“你为什么不害怕?”妈妈说:“因为我很勇敢啊,我不怕打雷的声音、不怕放鞭炮的声音,那些大声音吓不到我。我只要捂住耳朵,那些声音就变小了。所以没什么可怕的。”妈妈问:“TT,你害怕吗?”TT说:“我也不害怕,我也会捂住耳朵,没什么可怕。”TT问:“那为什么会打雷?”妈妈说:“我想可能是因为下雨的时候,云朵看不清路了,不小心撞到了一起,哈哈。这是妈妈的答案,将来你长大了,可能会有你的答案哦。”
场景三:梦的来临
有一天睡觉前,TT说:“妈妈,我有点害怕睡觉。”妈妈问:“为什么呢?”TT小声地说:“因为,一睡觉我就会离开家了……”妈妈意识到,TT记得自己做梦的场景了,心里很开心,说明TT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了。但是TT不知道自己晚上在做梦,分不清楚真实和想象、分不清楚现实和梦境是很正常的。妈妈说:“TT没有离开家,你一直都在家的。我们每个人睡着了,都会做梦。做梦时,我们就会假假地离开家。”TT问:“妈妈,你也会做梦吗?也会离开家吗?”妈妈很开心地回答:“当然啦。妈妈一晚上会做很多梦,也会想象自己去很多地方。但是妈妈知道那不是真的离开家。我一直都在家里。妈妈也会紧紧地抱住你。不会让你离开家的。”妈妈继续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梦的。白天我们学了很多本领,就像我们的小肚子吃了很多食物,晚上我们的小脑袋就把白天学的本领分类放好。”TT开心地回应:“脑袋里的小精灵把它们装上小火车(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妈妈说:“是呀,是呀。这样到了第二天,我们的小脑袋才能再学新本领。快睡吧,我们要去做美梦喽。”TT说:“我要做玩玩具的梦……”
妈妈说:“好的,玩玩具的梦真好。睡吧。”TT闭上眼睛,努力睡觉。
场景四:闯进卧室的小飞蛾
TT在床上,挥动着手,大叫:“救命啊,有虫子……”妈妈一看,原来卧室里闯进一只小飞蛾。TT对这个不速之客,有点恐惧,大喊大叫,担心小蛾子会咬他。其实妈妈也有些怕突然飞进来的小昆虫。在奶奶的帮助下,成功抓住了小蛾子。奶奶说:“不怕,不怕。你看它这么小,不咬人的。”奶奶把小蛾子,拿给TT,“你可以摸摸它。”TT小心地摸了一下小蛾子,然后放心地嘿嘿笑了起来。
妈妈很开心地看着TT和奶奶的互动。也说了一句,“是的,小蛾子不咬人,就是摸了需要洗洗手。”
TT说:“小蛾子不咬人。小蚊子、小蜜蜂会咬人。”
妈妈说:“是啊。有的动物会咬人。不过它们都是小小的,我们人类大大的。才不怕它们。”

二、案例分析

幼儿期常见的恐惧现象有很多,包括对身体疾病的恐惧、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动物的恐惧、对较大声音自然现象的恐惧、对引发过往消极情绪记忆事物的恐惧等等。案例描述的是TT小朋友从2岁半到4岁期间经历的恐惧事件。
场景一是幼儿对自己身体疾病的恐惧。一般2岁左右的幼儿一般只会对疼痛本身产生恐惧。比如到医院打预防针时,2岁左右的大部分幼儿在针头进入身体前都没有恐惧的表现。只有当针头进入身体产生疼痛感觉,幼儿才会出现哭闹、挣扎等抗拒行为。2岁半的TT生病时,恐惧就源于身体的疼痛感觉以及对这种疼痛的未知,他对医院等没有特定概念。妈妈利用孩子的心理特征,判断恐惧的原因,逐渐减缓TT的恐惧体验。首先妈妈通过增加认知内容消除TT对未知的恐惧;其次链接孩子已有经验,进行感觉的替换转移,把玩具的生病与TT的生病链接到一起,把生病事件赋予故事场景,转移孩子对于身体的关注,使得疼痛感降低;第三,赋予医生积极正向的形象,让孩子从获得帮助的角度看待就医行为,孩子没有对医院产生恐惧。
场景二是幼儿对于较大声音自然现象的恐惧。孩子对较大声音的恐惧是人类生物进化的产物。较大声音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恐惧体验,然而随着成长中对较大声音的合理认知,这种恐惧一般都会慢慢消退。
场景三是幼儿对陌生现象的恐惧。做梦是人类正常的心理现象,然而能够对梦境有记忆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获得的。TT恐惧的并不仅仅是做梦这种现象,还包括梦境中自己身处的陌生环境,以及对妈妈不在自己身边的恐惧。幼儿的成长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婴幼儿会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一种依恋关系,以保障自己的安全成长。因此婴幼儿会抗拒依恋对象的离开,对依恋对象的离开会产生恐惧的体验。
场景四是幼儿对陌生动物的恐惧。因为4岁左右的幼儿有动物会引发身体伤害的认知,因此会对陌生动物产生恐惧。
三、化解有方
1.耐心倾听,接纳和理解幼儿的恐惧情绪
引发幼儿恐惧情绪的原因很多,不同原因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倾听孩子说了什么,认真观察孩子的表现,以此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成人耐心倾听的行为本身也可以缓解幼儿的恐惧情绪。因此耐心倾听是我们化解幼儿恐惧情绪的关键步骤。
2.积极引导,缓解幼儿恐惧的心理体验
基于对引发幼儿恐惧情绪原因的判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对幼儿进行引导。我们可以丰富孩子的相关认知内容,缓解其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可以创设美好积极的故事场景,转移孩子对恐惧事件的关注,减轻其恐惧引发的消极体验。
3.商量探讨,与幼儿共同寻找应对恐惧的办法
恐惧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面对孩子的哭闹、挣扎等表现,成人要冷静对待。成人在安抚幼儿的同时,可以尝试引起幼儿对恐惧事物的好奇心,转恐惧体验为探究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成为应对恐惧的主导者,增强幼儿自身的力量感。
4.鼓励挑战,在游戏或生活中发展幼儿不怕困难的坚毅品质
幼儿恐惧体验的大小还受到自身心理品质的影响。不安全感强烈、心理品质脆弱的幼儿,其恐惧情绪越频繁、体验越强烈。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幼儿的恐惧表现、与孩子建立亲密、稳定的关系,从而满足其安全感发展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幼儿挑战困难的方式,在游戏或生活中发展幼儿坚毅、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例如玩有挑战难度的游戏;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告诉他,这就是勇敢的表现等。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体验可能不是快乐、幸福等等感受,而是“恐惧”。因为恐惧的体验是动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当很多人说起童年,都认为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或许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童年,曾经也是充满恐惧和无力感的。可能正是因为童年期的这些消极体验,才让儿童对“成人世界”充满了憧憬,让儿童萌生了想要“长大”的心理期许。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