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长工作 » 孩子频繁索要奖励,家长到底要不要给
孩子频繁索要奖励,家长到底要不要给
时间:2020-04-24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王方   点击:

3岁的孩子,最近动不动就向我索要奖励,一开始我还很纳闷,仔细回想,发现最近带孩子体验的几个兴趣班,老师们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配合老师互动,遵守课堂纪律,几乎都采用了奖励小星星和stiker的机制, 而我家孩子无形中也学到了这一方法。
说到奖励,这个方法是很多父母和老师常用的法宝,因为给奖励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效果真的立竿见影,每天通过奖励小星星、小贴纸、小饼干等,孩子的配合度真的高了不少。
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也担心如果孩子长期依赖于奖励,会不会破坏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没有奖励孩子会不会就不愿意行动了啊?比如刷牙、洗澡、睡觉、穿衣等这些孩子本应该做的事,如果我们频繁用奖励来刺激他们,长此以往会不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识——“没有奖励我就不做”?
其实给“奖励”这个方法无所谓好还是坏,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放下奖励,让孩子去做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又好像很难实现。没有内在动力,还不给外在奖励,孩子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呢?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奖励孩子,而是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奖励孩子。
多认可孩子努力的过程
很多日常的、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不宜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他们的,而是要多去认同孩子努力的过程。因为人总是不知足的,只要得到的多了,很快就会对奖励感到麻木,然后再去要求更高的奖励。
有一次,我家孩子手握牙刷对着我大喊:“妈妈,我会自己刷牙了,我要奖励”,我并没有立马答应他给奖励,而是表达认同地对他说:“嗯,你一直在努力学习,现在终于学会了自己握牙刷刷牙了,好棒的,妈妈为你感到自豪。但是这是你应该做的,是没有奖励的。”
多给精神上的奖励
对于现在不愁衣食吃穿、玩具成堆的孩子来说,我们就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来激励他了。因为奖励被“物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孩子的奖励其实应该形式大于内容,精神重于物。所以,尽可能给孩子一些相关的精神奖励,从精神上让他更富足。
最近,我就在妈妈群看到一个妈妈这样说:“我一直跟孩子说,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所以,从来不会在学习方面做的好而去给予物质奖励,常常就是抱抱她亲亲她,认可她。她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晚上9点之前的时间全部由她自己支配,看书、听故事、散步、跳绳、找小朋友玩都可以。”我想,给孩子自由,也是最好的奖励吧。
不要过分依赖奖励
人都是有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的,很多父母一旦觉得某个方法对他家孩子有效,那么他们就会沉浸其中,一直使用这个方法。而奖励机制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也是最容易让爸爸妈妈们沉浸其中的方法,但长此以往就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度依赖奖励来让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所以,我们在使用奖励机制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只是“缓兵之计”,最终我是需要将它撤走的。
比如,乐乐玩过玩具后,总是不愿意自己收拾玩具,妈妈就制定了一个奖励表格,收拾一次玩具,妈妈就画上1朵小红花,集齐4朵可以带他去游乐场玩一次。乐乐为了能多去玩,整理玩具时变得非常积极,而妈妈也在一旁告诉他收拾玩具的好处:“玩具整理好了,下次想玩时,一下子就能找到,多好呀。”
这种奖励持续了一个月,乐乐也养成了收拾玩具的习惯,妈妈的奖励也开始逐渐减少,而乐乐整理玩具的行为依旧在坚持,最后妈妈完全撤离了奖励机制的辅助。
奖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奖励而奖励。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破坏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缺少内在驱动力,我们可以给一些额外的奖励,但要明白奖励只是辅助,决不能代替内驱力的养成。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