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口香糖”宝贝?
时间:2020-10-21
来源:Yojo幼儿园联盟
作者:张点茹
点击:次
范例:
丁丁,男,4岁,在小班下学期转入新幼儿园。每当走到教室门口他都会抱住妈妈哭闹,不肯进去上课。后期有妈妈陪伴,丁丁才会愉快地上课,但还是会时不时注意妈妈的行动。看到妈妈不在身旁,便会大声哭喊,不吃任何东西,不理任何人。如此一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根据母亲表述,丁丁总是特别依赖自己。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自己的陪伴,在家就是自己的小尾巴。只要一离开,丁丁就会又哭又闹,只有自己在身旁,丁丁才会感到安全。丁丁的这种依赖已经让自己无法安静下来做任何事。
从案例来看,丁丁对母亲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同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据了解,丁丁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在家。母亲是家庭主妇,丁丁从小便由母亲一手带大,有典型的恋母情结。并且,由于丁丁先天体质较弱,母亲对他特别保护,所有事情都包办代替,对孩子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同时母亲总担忧孩子与同龄人玩耍会出现意外,常常不允许丁丁与邻居小朋友单独玩耍。由此看来,丁丁对母亲的过度依恋与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一岁半至三岁阶段是孩子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他对特殊人群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人和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他们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幼儿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就会感到不安,对陌生人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出反抗、紧张、恐惧等情绪。
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很有利,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如果母亲对孩子的爱抚依然如此,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婴儿化心理时期的延长,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如果母亲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又过分溺爱,就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依赖。例如,案例中由于丁丁体质问题,导致母亲产生亏欠心理,对其进行过度保护,从而强化了丁丁的依赖性,使其过分依恋母亲,形成严重的恋母情结,进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
另外,案例中的母亲出于对丁丁的“保护”,拒绝让丁丁与外界接触,这种“感情私有”的行为,再次加强了丁丁对母亲的依恋。虽然母亲行为的真正原因是出于对孩子的安全保护,但孩子过于狭窄的生活圈子,反而加剧对亲人的过分依恋,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情感脆弱。
面对黏人的“口香糖”宝贝,家长需要做好自省,以下是家长必须做到的:
1、弱化被依恋角色
改变孩子过度依恋心理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庭成员协调一致,刻意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孩子与被依恋角色的相处时间,由家庭其他成员多承担一些教养责任。例如,如果孩子对母亲产生了过度依恋,那么父亲可以和孩子在一起玩一些惊险、刺激的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父亲玩耍的不同喜悦,让孩子体会到即使母亲不在,自己同样也很快乐,从而减轻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程度。
2、分散孩子的依恋对象
如果由于客观原因只能由母亲一个人带孩子,那么母亲应尽量带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触,比如带孩子到公园或楼下花园,引导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使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父母的亲情,还有同伴的友情,让孩子通过情感转移感受不同的依恋对象所带来的快乐。
3、以约定的方式引导孩子习惯分离
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自己即将离开的时间,以约定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但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出现在孩子身边,使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任,获得安全感,逐渐习惯与父母的短暂分离。开始实施时,约定会因孩子的哭闹而无法实施,父母可以在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玩具或游戏上时,以躲猫猫的方式时不时地出现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觉父母一直都在,这样孩子就能更安心地玩耍。一段时间后,父母再依照约定方式引导孩子逐渐习惯与父母的短暂分离。
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也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安全型依恋促使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这样,孩子在成人后更容易自我信任,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