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园长 权威发布 联盟速递 月工作重点 大型活动 教研活动 教学主任 后勤主任 下载中心 yojo大家庭 标准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长工作 » 孩子6岁前,你的话是金子;12岁后,你的话是垃圾
孩子6岁前,你的话是金子;12岁后,你的话是垃圾
时间:2021-12-0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这几年,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校园暴力的新闻,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善于言语沟通的人,一般都不暴力;不会说话的人,才暴力。因为孩子说不出来,才动手。

  李玫瑾老师还特意强调了家庭里,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她说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大人要表示理解,如果对孩子有建议,或不同意孩子的观点,可以交换看法,告诉孩子——我认为这件事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懂了沟通的模式,他走出去,就不会轻易暴力。因为,他知道怎么去和有不同意见的人相处。

  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谈到父母跟孩子对话和沟通的重要性。在之前的《圆桌怕》节目中,她也反复强调:“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相信父母的权威。父母跟孩子说得越多,孩子的知识面越宽、他们越容易理解人生的道理。

  但是当孩子到了12岁,进入了青春期,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父母再去说教,孩子反而会更逆反,根本不听父母话。

  其实,早就有很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了6岁以前父母的话是黄金这种说法。父母和孩子良好的对话,不仅对孩子性格、处事方式意义重大,还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幼年的语言能力影响孩子一生

  美国著名妇产科医生 Dr. Brenda Fitzgerald 在 TED 演讲《早期语言的发展,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说:

  美国乔治亚州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大量无法高中毕业的孩子,低就业率,高失业率,贫富差距大等等,都跟孩子幼年「语言营养汲取不足」密切相关。

  她经过研究发现:孩子幼年如果语言贫乏,没有一定量词汇的积累,三年级时,就很难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三年级之后,孩子们就要通过阅读去学习了。三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不达标,他们日后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就不尽人意,这类孩子,有 4 倍的几率无法高中毕业。

  在乔治亚州,有 70% 的三年级孩子,都没有达到相应的阅读能力,这些孩子们,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终,他们无法稳定地立足社会,也造就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语言的发展,对孩子的影响,可不仅仅是「不会说话」「作文写得不好」那么简单,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决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比3000万词汇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的对话次数

  「3000万词汇差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美国两学者曾经耗时 2 年半,跟踪了堪萨斯城的 42 户家庭。发现那些从小听到词汇多的孩子,平均智商是是 117;那些家庭里语言匮乏的孩子,平均智商只有 79。两种家庭的孩子到 4 岁时,有 3000 万英语词汇的差距,这些词汇量的差异,影响了孩子大脑的发育。

  麻省理工院学院的认知科学家,在 3000 万词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又得出了新结论:除了词汇量的多少,决定孩子大脑发育关键的,是他们和父母的对话次数。

  认知科学家们给一些 4-6 岁的儿童,佩戴了记录家庭对话的设备,这些孩子,除了睡觉,在清醒时都要佩戴这个设备。之后,研究者们分析了这些孩子和父母的对话次数,并扫描了孩子的大脑,他们发现:

  和父母有更多对话的孩子,大脑布罗卡氏区更加活跃度。

  布罗卡氏区掌管着孩子们的语言、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布罗卡氏区越活跃,孩子对于语言的建构、理解、运用能力也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父母和孩子互动对话时,这种积极影响才在。

  也就是说,如果单纯的用电视、电脑,或电子产品单方面给孩子输入词汇量,哪怕输入的再多,对孩子的大脑也没有积极影响。

  华盛顿大学的脑科学主任 Patricia Kuhl 带领团队也证实了这点。

  他们让 6 个月到 1 岁的孩子们学习汉语。其中一组孩子,是跟着老师学;另一组跟着录像学;第三组听着录音学。结果,只有那些跟着老师学的孩子,真正学会了一些汉语,其余两组孩子,都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什么意思,当然也没学会。

  要孩子通过屏幕学会知识,「里面的人」就必须能和孩子互动。

  一组研究数据也表明,互动交流对孩子的重要性:

  成人和孩子每增加 1000 字的对话,孩子的语言水平就提升 0.44;孩子每看一小时电视,语言水平评分就下降 2.68;孩子和父母每进行 100 次对话,评分就提升 1.92。所以,科技再发达,想要通过语言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父母就得允许孩子「说」,还要配合孩子「说」。

  语言的神奇魔力在于互动交流上

  脑科学家们的几组实验让我们看到:父母不花一分钱,就能给孩子做早教,做智力提升,最关键的点,就是把握好互动。良好的沟通模式里,少不了「EAR」对话原则,即——鼓励详述、给予肯定、及时回应。

  1.鼓励详述

  打个比方,孩子在学校感觉被伙伴孤立了,他回来刚说了一句话,父母可能就会回应:你也别理他啊、你怎么不告诉老师?这些话,看似是回应了孩子,但它们的言外之意是——你很无能,你没处理好这件事。接下来,孩子大概率会被打断思路,或者被懊恼情绪左右,没办法继续讲述。

  正确回应应该是:描述听到的 + 猜测感受。

  同样的情景,如果父母说:哦,他们怎么做的?你当时是很气愤,还是觉得难过?孩子知道你没有指责,没有评判,自然愿意敞开心扉,继续和你交流。

  2.给予肯定

  樊登曾讲过一件事:有个高中生,被妈妈带过来,找他咨询。

  孩子跟樊登讲自己的心思,自己的苦恼。樊登也给出了他的建议,告诉孩子,高中生应该怎么学习,怎么调节心情。

  俩人聊得正愉快的时候,妈妈在旁边就一直插嘴说:你看樊老师说的,你看人家说的多好!你看你都做不到!我跟你也说过吧,你就说做不到!孩子开始还是表情不自在,后来就越来越生气,最后夺门而出……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这种反问、过早下结论的方式,都是「坏」沟通。它会打击孩子自尊,把孩子推出互动的范畴,让孩子不想开口。

  好的做法是:少说多听,在孩子讲述时,尽量不用语言评判。用肢体语言点头,或简短的表示在听的语言「嗯嗯,还有呢?继续……」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知道你再倾听他,你能理解他,沟通互动的桥梁就搭起来了。

  3.及时回应

  这个及时回应是广义的回应。

  孩子摔了,疼得站不起来,家长不但不去扶,不去抱,还一味指责;孩子倾诉自己被同学针对,父母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孩子,慢慢地就不愿跟父母敞开心扉了。因为他们明白,再多沟通,都是无效的。孩子有委屈,有困难了,父母要真正地用同理心理解孩子,并帮孩子解决实际问题,互动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在意识到孩子的「语言营养不良」可能会造成大问题后,美国乔治亚州的卫生部门,联合很多组织,一起开展了一项运动,叫「宝宝,与我交谈吧」。

  他们用这个活动,去敦促更多父母——再忙,也不要忘了每天多跟孩子说说话。多跟孩子聊天吧,你会发现:好的互动聊天,好处太多了。

标准平台 点击进入 产品中心 点击进入 学习平台 点击进入 代理专区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