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自己爱孩子,但是我们爱的方式和方法是对的吗?有时候,我们会不会借着爱的名义,逾越了为人父母的界限呢?当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仔细看看,并自我检讨下,有没犯以下的的溺爱症?
1、祈求央告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挑食、厌食,到了幼儿园还不能好好吃饭,可有想过,这其实大都是父母自己惯出来的。
很多父母嫌孩子自己吃饭又脏又麻烦,也担心孩子吃不饱,所以一直追着孩子喂饭,求着哄着孩子能多吃几口。父母的催促和央求,反而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种负担,进而厌食、挑食、浪费粮食。
让孩子自己吃饭,不仅是让孩子体验自我探索、成长的乐趣,也是锻炼孩子的手眼口协调能力。
有远见的父母,必须带点“绝情”。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不想吃也不要强喂,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孩子挨几次饿,就会懂得按时吃饭。
2、剥夺独立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小,根本不可能做到自己穿衣穿鞋,其实不是孩子不会,而是家长不愿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
有的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其实,孩子两岁多,就能自己穿简单的衣物。对孩子多些信任、耐心和鼓励,不要剥夺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3、过度保护
父母担心孩子被欺负,所以当孩子和小伙玩们玩的时候,在一旁紧紧盯着、护着,父母的爱看上去很伟大,却容易让孩子失去了独立、强大的机会。
为了孩子不被欺负,有些父母一刻也不离开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孩子被欺凌我们要零容忍,但孩子一起玩有磕碰很正常。
我们希望保护孩子周全,但不觉间却对孩子进入了过度保护模式,我们觉得是“为孩子好”,却把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依赖心强、缺乏自信心。
在父母强大羽翼的保护下,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一些孩子之间的小问题,尝试着先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也是锻炼孩子问题处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绝佳机会。
4、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5、包办代替
很多父母看孩子作业不会写,画画不会画,就直接替孩子写了、画了,但成长不能代替,不让孩子探索、犯错,孩子就永远无法自己掌握学习。
孩子刚开始学习、画画,可能在大人眼里做得一点也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试错、体验中进步的。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探索一再打断、干涉,不仅无法帮孩子快速成长,还会让孩子缺失自信,无法自己掌握学习。
我们总以大人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却忽略了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差异,对孩子多些耐心和鼓励,要允许孩子“犯错”、做得不完美,让孩子用自己的节奏成长。
6、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相关长辈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7、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8、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妈妈管孩子,会有长辈出来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又或者是:“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9、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10、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
爱他,就要学会放手,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孩子终要自己学会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