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过娃的家长都知道,长期和娃待在一起,是绝对少不了与娃的“斗争”,有时候是我们心情不耐烦,有时候也的确是因为孩子太淘气。
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玩起来根本没有分寸,也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一旦做错了事,难免会被我们教训:“快道歉!”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们学会了道歉,就等于万事大吉?
前几天朋友跟我讲了一件事:
某一天早上,外婆端着很烫的粥从厨房走出来,经过沙发的时候,被坐在沙发上的孩子突然伸出的脚绊了一下,粥差点全撒出来,手也被烫到了。
朋友赶紧带老人去洗手间冲了凉水,而孩子可能也知道这件事做的不对,躲在洗手间门口,朋友回头狠狠给了他一个眼神,没说话。等给外婆涂了药,孩子怯生生地过来说:“外婆对不起!” 朋友一下来了气:“道歉有用吗?如果烫的地方很严重,是不是要去医院?你知道现在医院是个能不去尽量别去的地方?” 孩子显然没想到妈妈还会在他道歉之后冲他发这么大火。有些委屈地说:“我都道歉了,还骂我啊?” 的确,外婆的手也不严重,就是有一块红了。看沙发上的孩子还有点委屈,同事问他:你好好坐在沙发上为什么突然伸出腿来? 娃小声地说:有点无聊,就想看看伸腿出来外婆会不会躲开。结果粥撒了,烫到外婆了,我知道错了。 同事说:你一个无聊伸出腿来,外婆这次是被绊了一下,烫到手了。如果下次你还这么做,她真的摔到地上,摔得很严重,腿受伤,甚至磕到茶几上,你可以送她去医院吗?照顾她? 娃摇摇头。同事继续说:如果去了医院,外婆需要承受伤痛,甚至还要面对病毒感染的风险,你觉得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抵消这所有可能的后果吗?
我觉得同事说的非常有道理—— 很多时候,不是让孩子道了歉就可以认识到错误。很多所谓的道歉,不过是孩子试图摆脱责任的一种形式而已。 可或许有人还会说,“孩子都道歉了,就算了吧。”还会说:“这只是孩子调皮的恶作剧,一件小事而已,不用这么上纲上线。” 那我们来看一件大事。
2019年7月13日,在宁夏省永宁县,警方接到报案,6岁的女孩李某走失。 在警方展开各种搜查工作之后才在次日发现,女孩李某的尸体,就在她居住的村子旁边废弃的土房内。而凶手,经警方现场勘查和法医鉴定,是女童12岁的亲戚苏某。 在审问苏某的时候,案件得到了还原:在玩耍的时候,6岁的李某不小心从木架上跌到地上导致头部受伤昏迷,而12岁的哥哥苏某因为害怕妹妹醒过来跑去跟家长告状,自己免不了要道歉赔罪,于是找了一块木头连续击打妹妹的头部,直到妹妹死亡。
按照大部分人的习惯思维,孩子做错了事,道个歉,是不是就可以了?可这个案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远不是道歉或者害怕道歉的问题那么简单。 最开始担心妹妹去告状,自己不但要道歉,一定还会承受大人给的惩罚。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对于生命完全没有敬畏心暂且不说,仅仅是为了逃避责罚而起了杀心,就让人细思极恐。 虽然我们大人也一样,对于突发的时间有着本能的趋利避害的心理,但逃避责任,却是万万不可的。 这种担当的勇气,需要我们父母给予他们信任和爱。孩子向父母袒露自己的过错,其实不仅仅是在期待父母帮助他一起处理后果,最重要的是想得到父母的宽恕和信任,而不是他们表现出的愤怒,斥责甚至嘲讽。 因为自己的举动犯错之后,最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道歉态度,然后再去面对要承担的责任。
小到一碗粥,大到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问,那道歉到底有没有用?什么叫真正的道歉呢? 当代道德哲学家Charles Grisworld表示,好好道歉绝不仅是一句“对不起”或“我错了”那么简单,它一定包含了3个要素:1、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2、 感知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掌握正确合适的道歉语言 这三点环环相接,缺一不可,也是我们教育孩子学会如何道歉的一个标准。
如果仅仅说“对不起”就能万事大吉,那么孩子会养成用道歉当成自己护身符的坏习惯,成为他逃避惩罚、自我开脱的理由,而这有可能会让受到伤害的一方更加愤怒,引发更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做到了2、3两点,经常会忽视“主动承担责任”这项教育。比如: 把邻居家小哥哥推倒了,我们要提醒孩子:道歉后要看看小哥哥有没有受伤,受伤了就要给他处理伤口;把妈妈的文件弄到地上了,我们要引导孩子:是不是应该帮妈妈一起捡起散落一地的文件?在商场里不小心弄坏了公共设施,我们要领着孩子一起去管理处联系维修人员,给予补偿... 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灯塔,你指引的正确方向,便是孩子日后长成的模样。会主动承担责任的孩子,以后在生活、感情、事业里也必将是个有担当、被尊敬的人。
但有的孩子性格执拗、犯了错误也拒绝道歉,这个时候家长往往觉得孩子“错上加错”,更为火冒三丈,就会一直逼着孩子道歉。
关于孩子拒不道歉的做法,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也是我经常和孩子们相处时的做法。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你的怒气不会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与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先与孩子建立联结,再解决问题,你会发现这样做会事半功倍。
比如,我们可以
1、蹲下来,让自己的目光与孩子处在平视的水平线上
2、耐心询问孩子事情的真相,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权利
3、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也表达感受
4、复盘事情的经过,让孩子学会共情,并一起拿出解决办法
5、肯定孩子在处理问题时做的好的地方
当家长或老师把与孩子的地位从“从属关系”转化为“平等关系”时,孩子会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感和收获更多的安全感。
好的教育必定需要“文火慢炖”,我们需要给自己多一点点耐心,给孩子多一点点时间,慢慢让孩子理解什么是错误,什么是责任。
道歉从来不是一种形式,帮孩子通过道歉的形式学会承担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