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刚毕业进入幼儿园的新人
还是有工作经验的带班老师
在家长工作上
是不是多少受过一些“委屈”
觉得自己的工作很用心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怎么讲都讲不通的“无理取闹”的家长
要投诉、要转班
……
家长工作真的是让老师们“又爱又恨”
家长工作到底要怎么做呢
别担心一起往下看看
一、全面了解孩子是与家长交流的基础
老师在开展家长工作中需要明确自身的教育立场,以孩子的发展为目标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家长所思所想才能在工作上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与家长交流时说话不能太直接,要有艺术性,要把孩子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放大来说,缺点要少说,婉转地把孩子的不足以家长接受的方式转告家长,先说好的地方,再说不足之处。这样家长才容易接纳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不同孩子进行有针对性地关注
家长工作难度与孩子发展成正相关,孩子发展全面进步快,能力强,家长满意度高,家长工作自然好做,若孩子发展慢、能力差,这类的孩子的家长则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
班级中大部分有这四类型孩子:
第一类型:聪明好学又懂事的孩子。
这类孩子的家长工作主要集中在与家长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及时向家长传递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同时,也应该鼓励这类家长多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共同促进学校和孩子的发展。
第二类型:孩子聪明淘气,学习上不费劲,一学就会,但不太守纪律,经常犯错误,需要频繁被老师指导和规劝的孩子。
这类孩子的家长工作主要集中在与孩子的沟通和遵守规则上。老师可以进一步加强与这类家长的合作,与他们共同制定孩子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计划,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得到一致的引导和教育。
第三类型:孩子淘气好动,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扰乱正常秩序,易引起老师反感,老师不喜欢他,他更是故意与老师作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儿童和“一哥一姐”,老师需要格外重视和上心,首先就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如平时多与家长沟通和互动。其次通过视频、照片、观察记录等方式记录幼儿的行为,让家长比较直观地了解幼儿的情况;第三有新的情况及时告知家长,有必要时与家长进行面谈。
第四类型:默默无闻的孩子,从来不惹是生非,不给教师找麻烦,没给老师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容易被老师所忽视。
这类孩子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帮助,放大他的优点以点向面,以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要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多与有问题的儿童的家长多沟通。
三、对不同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
一个家长对一个教师的信任或不信任,很多时候,只来自一两次谈话和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沟通的方法和策略。
1.根据家长的需求找准沟通切入点
不同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方式不同。有些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生活饮食,有些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而另一些家长可能更多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此外,孩子所在的班级和特殊情况也会影响家长的关注重点。了解这些信息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内容,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
2.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
有的家长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有的家长更习惯于用手机或社交平台与老师联系。老师可以根据家长的喜好和方便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有些家长可能更愿意在家长会或家长群里提问和讨论,而有些家长可能更倾向于与教师私下交流。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方法,让家长感受到便捷和舒适。
3.主动关心家长的关切和需求
了解家长的关注点,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更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家长关系。老师可以通过倾听、问询和回应,表达对家长的关心和尊重。同时,教师也可以主动分享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进步,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教师眼中的重要性和特殊之处。
四、互相尊重、善于倾听家长意见
教师要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关键,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家长关系的基础。
1.倾听家长的担忧
老师要倾听家长的担忧和困惑,理解他们对孩子学习和行为的关切。家长可能会有一些对孩子人际交往、对能力发展的担忧等等。老师要真诚地聆听并回应家长的问题,让家长感受到他们的意见得到了重视。
2.面对不同意见时保持开放心态
家长可能对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方面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保持开放心态,不抱有偏见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尊重多样化的观点。在沟通中,教师可以耐心解释教学决策的原因,也可以与家长共同探讨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3.建立双向的信任
倾听并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地接受家长的意见,也包括与家长分享老师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通过双向的交流,老师可以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和成长,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