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接触的机会无处不在。你几岁了?你吃了几个西红柿?你家有几口人?你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你知道吗?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只要教师有意识的利用,就能使孩子对枯燥的数学感兴趣。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可以逐步提高孩子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体现《幼儿教育大纲》中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兴趣这一教育目标。
1、寓数学教育于生活中
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素材,所以教师要敏锐的关注幼儿生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结合。如:在盥洗的同时,引导幼儿观察体验:一个幼儿一条毛巾、一个杯子,幼儿和毛巾、杯子一样多;如果有幼儿没来,就会出现毛巾、杯子多,幼儿少的情况(多少);午餐时,幼儿一人一份饭,感知一一对应,并观察用什么餐具(形状、数量),餐具怎样摆放(分类);自然角里动植物的生长情况(高低、快慢、长短)等。这种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活动易于幼儿掌握,他们还会将获得的经验迁移运用,在生活中根据观察或发现的事物积极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2、寓数学教育于环境中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充满着许多事物和现象:粗细不同的树;宽窄不同的马路;超市里分类摆放的瓜果、蔬菜、点心等,这些与幼儿密切相关的场合,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因素。我们可以把数学教育内容寓于环境中,让幼儿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如:秋天,硕果累累的果园,就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环境。带幼儿入果园,请幼儿数数果园里果树的种类,看看果园里都有哪些水果,说说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引导幼儿为水果“找朋友”(按特征配对)。也可和果农商量好,请幼儿帮忙将摘下的果子分类,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兴趣盎然中学会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寓数学教育于户外中
户外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把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融于户外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可以将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而且会使幼儿思维变得更敏捷,内化能力更强。如:集体游戏“抢沙包”,引导幼儿按一定的规律排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或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或一对男孩一对女孩),感知排序。游戏时,将幼儿分成七人一组,场地画一个圆,圆内放六个沙包,七个幼儿围圆站好。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取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使游戏和学习的气氛一样浓厚。
4、寓数学教育于儿歌中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幼儿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而儿歌富有情趣,将儿歌与数学融合,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加减法时,我们自编了儿歌《鼓儿咚咚咚》:咚咚咚,敲大鼓;大鼓里面题型多。加减法,最有趣;让我动脑又动口。咚咚咚,敲大鼓;敲大鼓,咚咚咚。幼儿齐念儿歌后,教师出示算题,让一幼儿说得数。说对了,全体幼儿作打鼓状,并说“咚咚咚”。否则,幼儿作空打鼓状,并发出“突”的声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儿歌增强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习注意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运算,帮幼儿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并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独特的美。
5、寓数学教育于区角中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新奇事物。区角里丰富的操作材料(玩具的种类、形状、颜色)极大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产生想学、愿学的愿望,促使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准备状态。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点数、摆放餐具,说说它的种类;区分碗的大小;在喂娃娃游戏中,区分饼干的形状;招待客人时,区分菜的种类等;再如:操作区,提供各种各样的饮料瓶、瓶盖、吸管、废旧纸盒、小石子等实物,引导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物体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幼儿有的根据瓶子的大小配对;有的根据颜色配对。从中感知学习了一一对应、物品区配、分类等数学知识。幼儿在操作中,开拓了思路,尝试了成功的乐趣。
6、寓数学教育于墙饰中
主题展示,作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一切空间环境(墙壁、走廊、户外、地面等)支持主题活动的进行。如:学习对应时,我们以“找朋友”为主线,设计了“找找我朋友”的可操作墙饰,画面采用“看数字找朋友、看位置找朋友、看特征找朋友”等多种形式展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