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发展是幼儿园的追求和向往,也是每个人经常谈起的三个字,怎样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呢?
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是什么呢?虽然不成熟也想与大家聊一聊。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是做好管理机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中的教研能力和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补充是要做好教师与外界的互联互鉴。
01.从管理机制的设计来做到高质量
幼儿园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园长的管理,而园长的管理不是从纷繁复杂的管理事务开始,而是应该从建构幼儿园的管理机制开始,所以做好管理机制的设计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幼儿园管理的质量体现管理的专业化,需要管理者深度规划幼儿园的管理机制,需要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客观现实进行管理的实践。只有深入细致地设计幼儿园的管理结构,才能够确保幼儿园高效高质地运行。当然在管理机制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幼儿园文化追求的思考
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自问:我们是基于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进行管理机制的建构的?我们幼儿园目前的管理机制中有什么优势?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来自于哪里?我们管理机制的变革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呢?
第二个维度是:幼儿园师资质量发展思考
一所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取决于师资的力量,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曾经讲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那么提高教师专业自主能力有三个途径:系统的自学、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用实践检验已有的理论。那么我们要自问:这三个途径需要管理机制上给予教师怎样的支持呢?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提升呢?管理的目的是调动教师研究学习,调动教师自我成长积极性的,那要怎样通过机制的设置促进教师自检自主的行为呢?怎么通过机制的思考形成教师们自觉的力量、形成团结向上的研究团队呢?
第三维度是:管理方法适宜性支持的思考
管理方法与实践工作最是紧密相关。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出稳定性、均衡性、创新性的新发展观特点,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进取、以进求稳,更好满足教师、幼儿和家长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需求。需要自我追问:幼儿园管理现状要求管理做出哪些改变和调整呢?幼儿园采取什么样的管理策略才能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同步前行呢?回忆和找寻一下我们的管理方式是不是恰当呢?这样的管理方式能不能激励教师共同发展和成长呢?
02.以教研为关键来达到高质量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进步的阶梯、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契机、教研是教师找到幸福工作的动力源泉,教研的过程就是助力教师更好育人的过程。幼儿园要想达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离开教研是不能够实现的。
教研与幼儿园整体工作要形成一盘棋,只是在实践中打转转、上升不到理论认识是不行的,找不到过程中的问题,只会纸上谈兵也是不可以的。往往许多观点我们都知道,比如陶行知的“六解放”,张雪门的“生活即教育”,但在做法上确实要下一番时间和功夫,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只有通过教研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够验证大家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观点,形成自己的学习力,在不断反思、不断思辨、不断架构新的认知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对儿童深度的理解。
比如前几天杨君老师就带领教师们进行了教研后的思辨——“区域环境到底应该怎样调整”,虽然话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内容一定是常研常新的,因为环境材料和孩子以及两者的互动本身就是变化的、就是动态的、就是流动的。这次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给了孩子的空间、时间,并且给了孩子交流的机会,孩子还是原来所呈现的样态,没有教师们期待看到的游戏现场呢?
通过教师多次的实地教研、追踪儿童、反复尝试、站在儿童视角进行的体验实践,教师逐渐的认识了儿童、理解了儿童的学习方式、了解了孩子的喜好和兴趣,最终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在多次这样与孩子一起的游戏中,教师们也找到了教研给予自己的力量,而且这种幸福感从书本中是找不到的,若是草草了事的工作状态也是体会不到的,若没有深耕儿童的需要也是理解不了的,只有真正把“研究儿童”的种子播撒在教师自己心里,才会有这样的愉悦的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之间才会有乐于分享、乐于读书找到新的答案、乐于研究其他老师的新发现和新经验、乐于用行动去检验一些教育家的理论观点然后形成自己的主张。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自检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国家要求的文件中的要点。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研读,结合区域活动现状和材料的调整,对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解尊重幼儿并支持其有意义地学习”、“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等关键词句进行头脑风暴,并自检自查,找到儿童高质量发展的真谛。这样高质量也就会自然呈现出来。
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激发教师研究的内动力,并注重在教研中做到三个“不”:
全体人员每个部门都参与教研,一个都不能少;
教研内容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保障,一个都不能丢;
教研内容根据各岗位需求和发展水平而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一个都不放过。
逐个击破,找到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做法,以问题为导向,用开放式、体验式、答疑式、模块式等多元方式让教师的研究横纵交织,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思辨,在思辨中成长。
03.创造教师间交织互鉴的网络来促进高质量
师资力量是在行动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是在围绕实践经验的交流和碰撞中思辨的,这就需要建立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管理者要助力建立集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行政主管之间、乃至教师与社会之间等等的相互联系机制,我认为这是很必要的。但很多时候也是我们常常忽略的。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很多时候幼儿园都会自然形成垂直化的管理结构,一般都会表现在上传下达的方式,只需要把管理者的决策思想传达下去,再把被管理者怎么实施的情况反馈上来,不走样、不偏颇就好。这样的管理适不适合幼儿教师的管理呢?这要看我们管理什么、管的是什么事情。没有建立教师间横向交织的联系、缺少了互动交流,就会影响到质量的有效提升。所以在机制建构的过程中要考虑教师间的互动性、激励性、创造性。
忘了是哪个学者曾经讲过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他说,幼儿园里一间一间的教室也就意味着教师们会单独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展幼儿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在头脑中、在实践中产生一种切割式的个人主义的实践认识,这种认识固化下来,表现出一种教师之间彼此的孤立,缺乏交流,这样的封闭性工作方式限制了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使教师会出现工作保守,思维不能有效拓展。确实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甚至有的老师要是看到别班的孩子有不妥的行为,帮助管理的时候还会引发教师间的矛盾或者不开心,因为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班里的孩子就是自己管理的“专属品”。有的管理者还会把这种现象看作是“老师呵护班级孩子”的行为,当作一种好的现象广而告之……
其实过去我的幼儿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在一次教研中我把看到的这样现象抛给教师,引起教师的思考。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就应该敞开胸怀,就是要有开放的思维,从那以后,管理又有了新的要求:幼儿园是一个大的班集体,不管是哪个孩子都会有人来接、彼此都会见面打招呼,每个老师都会认识全园小朋友,叫出全园小朋友的名字,开放的空间、敞开的胸怀成为了我们办好教育的基础。当然,如果教师之间产生相互分割的小的团体,且这些小团体经常抱团,就会在认识和思维上产生比较强的固定性,如果小团体之间彼此认同,但大团体之间彼此隔绝,缺少互动性的交流,就会影响幼儿园整体高质量的发展……
所以,如何加强幼儿园各个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园与园之间的横向联系牵手,建立一种网络化的互动关系,组成纵横交错的联系网络,如何从幼儿园发展的视角出发给教师之间互联互动的学习机会,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如此才能够实现共赢。
其实,上文提到的一二三点并非独立存在的,管理制度的设计除了本身要考虑的因素,必然也要考虑教研的有效性,也要考虑教师间的互鉴互联,它们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理顺,一切从高质量而发,到高质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