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行业被冠以祖国的未来,明日的希望等诸多浮夸的光环,但现实的处境却可以用举步为艰来形容。
多年幼教行业的管理者都知道,幼教行业工资微薄、责任重大、琐事缠身。特别是视频监控的普及,更是让教师每根神经都处于草木皆兵的高度紧张环境中,或许稍有差池,就会招来家长的埋怨和投诉,可谓如履薄冰。
每月还要利用节假去周边小区做亲子活动、家访、免费试听等宣传手段来确保生源,但是效果一般。传统的口碑、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促销思维在八零九零家长的理念中似乎已经麻木,园区环境,教师的责任心(更确切的说是对自已孩子的关心程度),膳食卫生及科学性,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这些元素构成了选择园所的核心标准。
招生与保生始终是园所生存之本,投入资金扩建,五星级的标准?真金白银的投入,蓝图很美,效果却是雾里看花,想必对于中小型园所都不愿试水。那么唯有从教学管理入手,切实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才会在弱肉强食的当下争取到一席之地,从而形成区别于周边园所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有些教师看到以上,也许会满腹委屈,平时工作尽心尽力,对每个小朋友照顾得也是无微不至,但家长却不认可,如何打通提升空间和能力的瓶颈?其实这种矛盾窘境根源在于幼教的市场氛围仍处于半买方市场,信息沟通手段滞后,部分家长对幼儿园所社会功能定位不清造成的。
一、半买方市场
淘宝——应该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网上购物平台,海尔——电器领域的商业航母。
细细品味这些领军企业成功秘诀,其本质就是高度重视商品功能与实用一致性,售后及时性。淘宝虽然饱受假货、次货的诟病,但支付宝的延迟付款及投诉处理,至少潜意识中对买家的一种商业保护行为。
幼教领域也存在这一商业法则,但是表现形式却以退园 - 这种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场,更严重的是其负面影响已扩散到园所家长这一群体,真相在群体共鸣面前已略显苍白无力,这也是园长最担心的蝴蝶效应。如何先人一步,做到经营理念的转型就成为攻克行业顽疾的灵丹妙药。那么我们不妨理性剖析现存幼教经营模式的弊端。
【招生环节】
1、微信/媒体
园区面积、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想必是宣传重点
园所的硬件设施确实给家长会带来感观的强烈冲击和直觉的实力优势, 也许会满足部分家长浮躁的虚荣心,同时价格也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让人望而怯步。
当我们纵观任一知名品牌的话,发现其宣传文案中对设施类的描述惜字如金,更多的是对产品性能的渲染。幼教虽非商品,但其也具有教育与生俱来的属性,就是人格、能力、 知识等方面的培养,成果以每个孩子的成长为表现载体,以每位家长的满意认可为标准。
如果你无法完全预测、掌控投入与产出这一商业天秤法则之前,不妨运用市场商业模式来重新审视宣传战略。那就是梳理,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明晰教育脉络与层次,呈现给每位家长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及幼儿发展蓝图,同时也让每位教师能够完全理解各自岗位的考核标准,从而形成园所培养目标条理化,教师考核目标规范化,家长反馈具体化。
2、试听课
曾几何时,免费试用成为了商家无往不利的代名词,究其根源是社会信任感缺失的恶果,大势所趋之下,幼教行业也兴起了多种形式的试听课,近而让家长达到身临其境,眼见为实的教学效果。不容置疑,零距离的体验确实给园所带来了部分的生源,但因手段雷同、教师演讲能力、家长需求侧重点不同等诸多客观因素,仍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生源是园所生存之本,如何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实有二个重要的因素,常常被园长所忽略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是目标群体需求和业务数据的整理。
3、目标群体需求
口若悬河的演讲能力,图文并貌的PPT,和蔼可亲的职业素养,或许园长认为三项要素应该可以成就一次完美的试听课,其实这只是基本要素而已。试听课家长的倾向性需求至关重要,填鸭式教学被家长指责,粗暴的被动推销被市场摒弃,试想照本宣科有多大的机率能够与昏昏欲睡的家长引起共鸣。
试听课的家长选择首先要通过登记表或者记录全面,细致的分析,将期望值一致或接近的家长统一安排试听,针对性安排试听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由于家长和讲师的能力差异性,众口难调,但是数据和真实的案例是最具说服力的。
4、业务数据的整理
所谓事实胜于雄辨,凤毛麟角的案例一、二个就足够了,如果能够能图表或数据的方式,将园所教学成果、小朋友成长历程及能力提高阶段性进步体现出来,对家长来说是无法抗拒的。(中小学升学率对家长择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教育似乎也要给家长们一个选择的理由)
5、促销赠送
吸引孩子的眼球,打消家长举棋不定疑心,招生人员每天都面临幼儿感性与家长理性双重搏弈,廉价小礼物不屑一顾,贵重的得不偿失,更残酷的是周边园所手段雷同,让赠品的价格水涨船高,遵循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恶性竞争规律。
6、痛定思痛
其实赠品这种蝇头小利只能做为阶段性辅助手段,对于家长更重要还是园所为宝宝营造健康,科学的成长空间氛围。能够合理发现、挖掘宝宝的优缺点,开设某项能力提高班,赠送课时,这种促销方式即能提高园所的整体教学能力,又可提高家长满意度,名利双收的促销手段才是家长们关心的痛点。
【保生环节】
生源流失的科学分析。园所建设不够档次,伙食标准未达到家长预期,教师对自家宝贝关心不够,教师业务能力差,新老师对宝宝了解不足,宝宝能力,学前知识提升未见效果。
上述的投诉或退园理由,想必园长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吧,但面对家长似乎无理的要求,也只能望天兴叹,鞭长莫及。家长指责商家无良,园长抱怨家长要求无度,这一怪圈每天都在上演与落幕,难道又是步医患关系紧张后尘的节奏?其实理性分析之后,解决之道并非没有。
1、园所扩建
资金投入永远是园长最敏感的话题,其实园所规模是由目标群体的消费能力定位而决定的,高、中、低端各有所长,同等规模的园所不必强求设施最好,但要在软件层面至少要相比周边园所有特色、有新卖点,毕竟中国人的思维还是以家近为主要选择因素。
2、伙食标准
个性化配餐是理想的状态,但现实中却几乎无法实施,现在有些园所推行带量食谱,以科学的视角达到营养均衡,如果能动态结合园所小朋友的体重,身高,体验结果,阶段性生理重点补充营养等因素,由保健医制定几套家庭辅餐方案推荐给家长,势必也会得到家长的认可。
3、教师关心不够,宝宝能力、知识提升不明显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归究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目标未细化量化,二是家长未参与家园共育的环节中,往往做为被动接收方。 所谓教学目标细化量化,是园所教学主任结合国家教育部及自身能力、教学方向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条理清晰的幼儿培养目标,同时与家长达成共识,做为园区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一部分,形成教师、家长、园所三者共同努力基本纲要。
家长配合教师真正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家育共育理念的精髓,全天侯营造宝宝健康成长的教育空间,家长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现阶段却被边缘化。宝宝的成长表现只能依赖于家长会、每日接送、微信等散碎的片断,未能形成连贯的个体分析平台,至于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能力等更是一无所知,再加上幼儿个体差异,家长间的横向比较,产生不满的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教师责任心不够的误解,很大程度是源于教师的精力与家长期望值落差造成的,试想教师照顾几十个小朋友,分身乏术,无法面面俱到,有些园所将绩效与投诉,退园率做为考核教师的指标,虽然合理但是不太合乎人情,也是造成人员频繁流动的一大隐患。
总而言之,如果无法视每个孩子为掌上明珠,那就用心去观察、挖掘宝宝的不足与潜力,给家长交上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
4、教师更换带来的生源流失
人员流动职场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幼教行业却有着不同的诠释。离职人员不满情绪的扩散,担心新教师对宝宝了解不足等负面因素不同程度摧残家长坚守的底线,其实这种弊端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幼儿先入为主的依赖天性。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突破这种情感上的壁垒,将幼儿入园的点滴成长及目标能力评估形成综合个体分析平台,颠覆重度依赖教师个人的束缚,接任教师可以快速清晰,完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优缺点,从而形成连贯的教育延续体系,在打消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可成为制约家长退园的保生利器。
二、信息沟通手段缺失、落后
信息化在幼教行业的普及程度相比其它行业,有着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大致由从业人员计算机能力,园所规模,行业软件认可度等因素制约。
随着国家二胎的放开,幼教作为众人瞩目的投资蓝海,一度成为风投的青睐,各种幼教类、监控类、考勤类的APP如雨后春箺般的快速占领市场,跑马圈地的商业模式不断被复制。鉴于八零九零后家长信息化接受程序高,园所管理规范化的考虑,部分园所率先试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网络信息化管理,以此为招生卖点,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原因显而易见,绝大部分的幼教APP雷同,班级圈,通知通告,晒图等功能华而不实,虽大有与微信分庭抗争,平分天下的气势,但无奈市场商机早已荡然无存,一段时间之后难逃被卸载、束之高阁的命运。
还有部分幼儿园推行家园手册,由教师和家长填写表现记录,初衷虽好,但无形中也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和家长的负担,久而久之,也有名存实亡的趋势,且记录的事情较为琐碎和随意,对幼儿整体的发展帮助见效甚微。
三、家长对幼儿园所社会功能定位不清
托儿所→幼儿园→双语、蒙氏、全脑等多领域幼儿园,时境过迁,从儿时吃饱穿暖到如今全方位能力培养,幼教行业经历了一次次思维意识和教育形态的变革。但部分家长观念还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模式,视教师为家庭式保姆,对孩子的能力和学习抱着无所谓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吃好睡好成为其衡量园所取舍的唯一标准。面对这样为数不少的家长,如果能从家长会和其它沟通渠道转变其陈旧思维最好,否则做为园长应该审时度势,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毕竟这种家长评价标准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商业利润是由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创造的,那么只有那些能够真切感受园所的努力,积极配合家园共育的家长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资源和财富。